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3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PYM)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病变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脉管畸形的疗效。方法 采用PYM和地塞米松联合病变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患者200例(225个瘤体)5~7d注射一次,3~5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200例患者治疗1~5次后,经过6~36m随诊,治愈率和基本治愈率为86.5%,好转为11%,总有效率达97.5%。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混合性畸形、微静脉畸形的治愈率和基本治愈率分别为91.4%、80%、90.5%、36.3%,而动静脉畸形应用PYM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基本无效,2.5%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溃疡,3.5%出现发热副反应。结论 PYM和地塞米松联合瘤内注射是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疗效高,安全可靠,但应对脉管畸形病变进行正确分类,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吸入安氟醚在颌面部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方法:116例ASAⅠ~Ⅱ级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靶控组和恒速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维持期间机械通气,靶控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技术泵入异丙酚,同时复合吸入1%~2%安氟醚。恒速组采用速率为4~6mg·kg-1·mL-1输入异丙酚,同时吸入安氟醚。分别在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min、切皮时、缝皮、拔管前、拔管后几个时点记录BP,HR,SPO2和,并与诱导前进行统计学比较;记录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诱导前比较,在插管后5minSBP、DBP下降明显,MAP则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入睡时间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靶控组明显短于恒速组。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联合应用吸入安氟醚,麻醉效果好,能预测病人的苏醒时间,清醒质量高,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良好搭配。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肿瘤分别位于舌、唇部、鼻根及腭部.5例表现为表浅单发性肿块,3例有创伤史.组织学表现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呈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改变;病变内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全部标本Vimentin、FⅧRAg、UEA-1、CD34及α-SMA阳性,S-100蛋白、广谱CK及GLUT-1染色阴性.手术治疗后2例复发,无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手术治疗:保守性或根治性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因其侵袭性行为、组织学和遗传学方面的新发现,在WHO的分类中已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ur,KCOT)。本文复习了这种病变的生物学特点,并结合笔者的研究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介绍保守性和根治性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的VEGF-C和VEGFR-3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接受和未接受平阳霉素治疗的淋巴管畸形中VEGF -C和VEGFR - 3表达 ,探讨平阳霉素治疗淋巴管畸形机制。方法 :收集 2 0例接受平阳霉素治疗的淋巴管畸形标本及 10例未接受治疗的标本做组织学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评价形态学变化并分析VEGF -C和VEGFR - 3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两组病变VEGF -C和VEGFR - 3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并且VEGF -C和VEGFR - 3表达有相关性。结论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淋巴管畸形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 -C -VEGFR - 3系统的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治疗淋巴管畸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胚鼠脱细胞真皮构建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胚鼠脱细胞真皮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可行性。方法:取胚鼠皮肤制备脱细胞真皮支架,将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复合入胚鼠脱细胞真皮支架中,分别于接种后的1、4、7 d行HE染色、荧光显微镜及电镜检测。结果:胚鼠脱细胞真皮支架行HE染色显示未见细胞残留,表皮-真皮结合面保存波浪状基底膜样结构,HE、荧光显微镜及电镜检测均显示成纤维细胞复合入胚鼠脱细胞真皮支架后可黏附、生长、增殖。结论:以胚鼠脱细胞真皮体外构建的口腔黏膜固有层具有较好的组织构架,为进一步研究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和构建全层口腔黏膜提供良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7.
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舌鳞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密度/淋巴管相对面积(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准确判断颈淋巴结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舌癌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的标本63例:对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检测微转移,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淋巴结转移;以LYVE—1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研究舌癌淋巴管生成参数——淋巴管密度(LVD)和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年龄、性别、T分类、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提高了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舌癌实质内未见到LYVE—1^+的脉管结构,LYVE—1^+脉管多位于癌周,癌周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结论:舌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不宜作为术前评估淋巴结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Carnoy液对粘膜组织损伤的性质,为其用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黄地鼠颊囊作为模型,以Carnoy液作为涂布试剂,药液作用时间为4min,于术后不同时期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Carnoy液可引起颊囊粘膜上皮坏死脱落,溃疡形成,穿透深度约0.3mm。术后第3周坏死区上度重新形成,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结论Carnoy液是一种烧灼性质较强的物质,将其用于上皮性囊肿治疗,可因上皮破坏而治愈囊肿或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而文献中有关此病大宗病案之临床资料的报道甚少。本文就我院1963年7月—1986年7月收治的333例舌下腺囊肿进行临床分析,着重讨论舌下腺囊肿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预防及其处理。临床资料分析 1、性别和年龄 333例中男性159例,女性174例,男女患病比为0.91:1。 324例有患病年龄记载的病例中,最小者2岁,最大者60岁。多数患者位于前4个10岁年龄组,患病高峰为第2个10岁年龄组(附图)。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颌骨的骨母细胞瘤极为少见,本文报告5例。通过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认为骨母细胞瘤在颌骨内好发于磨牙及前磨牙区,下颌骨比上颌骨多见;以疼痛及局部膨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X线片上没有固定征象;具有侵袭性及潜在恶性。并结合文献对有关鉴别诊断等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