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胆淤指示酶升高程度在鉴别肝胆疾病黄疸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淤指示酶升高程度在肝胆疾病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黄疸的类型分为肝细胞性黄疸组和胆汁淤积性黄疸组,后者再分为肝内胆汁淤积组和肝外胆汁淤积组。分析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在肝细胞性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之间、以及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之间分布的差异,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与肝细胞性黄疸组相比,胆汁淤积性黄疸组血清ALP与GG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ROC曲线计算血清ALP和GGT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准确度最高(特异度和敏感度之和最大)的临界值均为3×正常值上限(upperlimitofnormalvalue,ULN),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4.29%和85.71%、92.38%和99.2%。在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中,肝外胆汁淤积组血清GGT水平显著高于肝内胆汁淤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ALP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GT≥12×ULN时,诊断肝外胆汁淤积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0.63%和72.58%。结论血清ALP、GGT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3倍时有助于鉴别肝细胞性和胆汁淤积性黄疸,GGT明显升高更有助于肝外胆汁淤积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镇  许建明  丁玮玮 《安徽医药》2010,14(7):827-828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该院199例肝内胆汁淤积患者,分为UDCA治疗组与常规保肝药对照组,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肝生化指标的改善程度。结果UDCA组显效63例,有效48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1.02%;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7.74%。熊去氧胆酸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其中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r-谷氨酰转移酶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观察期间,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熊去氧胆酸在对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疗效较满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105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肝衰竭国内外共识会议的诊断标准,收集近3年11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着重分析105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115例中乙肝病毒感染105例,占绝大多数。诱因分别为乙肝活动63例(60.0%),其他感染因素11例(10.5%),药物损害8例(7.6%),酒精损害2例(1.9%),28例(26.7%)未发现明确诱因,其中共7例存在多重诱因。药物诱发的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恶化比例最高(60.0%~66.67%)。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等反映病情程度生化指标,在死亡、恶化、未愈、好转4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恶化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愈组/好转组(P〈0.05),而存在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影响转归,好转组发生率最低,且与其他3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过程复杂,其转归与诱因、并发症以及反映病情程度的生化指标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洪涛  骆永忠  丁玮玮  应航 《西北医学教育》2013,(6):1061-1063,1100
学科竞赛是推动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方法途径.通过优化实践教育体系、组建竞赛基地、自主创办学科竞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等软硬环境建设,有效解决实践创新教育受益人群小、师生参与竞赛主动性不高等问题,以“百人出成果、千人受培训、万人受教益”为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梳理了解医学类专业和医学院校背景下医学相关专业在综合性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整体情况和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学院校学科竞赛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6至2021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专业群为单位统计获奖规律。[结果] 医学院校各专业竞赛参赛种类有限,学生参与度与综合院校相比明显偏低,计算机类、生物类等理工类专业参赛项数明显高于医学类专业,临床医学类专业参与度和获奖率略高于中医类专业,二年级本科生竞赛获奖率优势明显,在专业要求限定性不强的学科竞赛中,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获奖率最高。[结论] 学科竞赛获奖受学生专业背景、实践能力、学业余力等自身因素影响,又受到竞赛规则、学校政策导向等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