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对比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临床和影像学分型(CARDS分型) D型和非D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行TLIF治疗的119例L4~5退变性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95例;年龄43~72岁,平均54.9岁。根据在站立或动力位X线片上滑脱节段椎间隙是否向后成角分为D型滑脱组和非D型滑脱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测量滑脱率(slip percentage,SP)、滑脱角(slip angle,SA)、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low lumbar lordosis,Lower LL)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L1 axis S1 distance,LASD)。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本组D型滑脱23例(19.3%),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D型滑脱组和非D型滑脱组SA分别为(1.9±1.6)°和(8.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型滑脱组LL和Lower LL分别为(42.8±10.4)°和(29.1±7.7)°,显著低于非D型滑脱组的(52.3±14.7)°和(37.4±9.6)°(P0.05);而LASD为(25.1±11.4) mm,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的(17.3±9.6) mm (P0.05),DH和S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TLIF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SA、DH、LL和Lower 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滑脱组复位率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89.7%vs. 76.5%,P0.01)。术前D型滑脱组ODI和VAS分别为(45.7±11.3)和(7.9±2.1),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的(40.6±10.1)和(6.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评分在术后和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DS分型D型滑脱术前腰椎前凸丢失、生活质量评分低,TLIF术式是治疗D型滑脱的有效术式,术后可以获得的腰椎前凸重建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配合带关节同种异体骨植入及倒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2月~2010年4月收治的股骨下段恶性肿瘤患者15例,采用术前化疗配合人工假体置换及倒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7例为对照组,采用术前化疗配合带关节同种异体骨植入及倒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8例为观察组,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行ISOLS骨肿瘤术后功能重建评分。结果观察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ISOLS骨肿瘤术后功能重建评分、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化疗配合带关节同种异体骨植入及倒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增强了人工关节固定臂功能,还减少了假体松动、断裂、下沉的发生,患肢术后功能重建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肢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难愈合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结果 VSD操作简便,对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效果满意,15例创面经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直接上皮化愈合;39例创面经过植皮达到愈合,2例创面经过局部皮辨转移达到愈合,无一例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治愈率达100%。结论 VSD是一种能够处理难愈合创面而且又安全、简便、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前路不同术式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90例颈椎过伸战创伤伤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三组,A组患者给予颈前路椎体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措施;B组患者给予颈前路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措施;C组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条件下,给予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措施.观察3组患者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的变化,并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不同手术治疗后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后突Cobb's角及椎体前柱高度的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疗效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及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疗效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及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条件下,给予颈前路行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恢复患者损伤的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以及C臂机引导下臭氧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硬膜外腔组(C组)32例及臭氧微创治疗组(D组)36例。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Nakai分级标准对每个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3d、6d、2个月分别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68例患者硬膜外穿刺或椎间盘穿刺均一次成功,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3d、6d及2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D组术后2个月与术后3d、6d相比,P〈0.05;与C组相比较,术后2个月D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Nakai分级:治疗后2个月,与C组相比较,D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c臂机引导下臭氧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9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合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工作能力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00 min,平均住院时间18 d;完全复位率92.3%(36/39);随访期间X线片复查复位满意,无椎间高度丢失以及内固定断钉、断棒、脱出等并发症;优良率为94.9%(37/39).结论 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效果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于2008年1月~2011年3月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与同期采用DHS治疗的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切口、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明显减少或缩短;但两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后路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40例,Ⅰ组采用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Ⅱ组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Ⅲ组采用传统后路腰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融合器位置对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L_4/L_5单节段TLIF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即刻CT平扫上融合器与L_5椎体上终板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中央组(37例)与边缘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中央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边缘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显著高于中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共18例发生融合器沉降,中央组12例(32.4%),1例重度沉降,11例轻度沉降;边缘组6例(13.0%)均为轻度沉降,2组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LIF中融合器位于终板中央区域会增加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术中置入融合器时应放置于终板边缘区域,以降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