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MSCs)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法。方法:收集健康产妇脐血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从中进一步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三代,应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标记MSCs特异性抗原CD34,CD44和CD90。5-氮(杂)胞苷(5-aza)诱导分化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标志物肌钙蛋白I,GATA4和β-肌球蛋白重链。结果:脐血源性MSCs经5-aza诱导分化后,呈现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和克隆增殖特点。免疫分型与骨髓来源MSCs一致,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可检测到肌钙蛋白I、GATA4和β-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结论:脐血源性MSCs能够被诱导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可成为干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西宁地区职业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西宁地区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以及文教卫生、部分在西宁地区的企业员工中代谢综合症(MS)的患病率。方法:共调查1599人(男1001人、女598人),年龄(20~83)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诊断采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UI)防治指南所提出的建议,同时也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MS的定义中以体质指数(BMI)统计肥胖的患病率。结果:MS患病率在男性中、老年组中接近或〉20%。结论:MS已是中、老年人中最多见的代谢异常,及时治疗MS对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等的防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背景:抗细胞凋亡成为心力衰竭生物治疗的一个新方向。近年研究发现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心肌样细胞,亦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心脏血管形成和减少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诱人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人心肌细胞细胞复苏后,接种在6孔细胞培养板(对照组)和Transwell 3412培养板中;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Transwell插件的可渗透性滤膜上;将上述2组细胞置于体积分数95%N2+体积分数5%CO2缺氧环境下缺氧培2,4,12,24 h;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ELLES法检测细胞条件培养基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 结果与结论:第3代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原代心肌细胞均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分泌,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明显高于人心肌细胞。缺氧可以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在短期和持续性缺氧的条件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且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诱导的人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和旁分泌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
南京  黄景玲  杨水祥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4):1633-1637
目的 回顾性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3 d内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01-01至2014-07-31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治并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7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心电监护3 d,观察房颤是否复发,并分为房颤复发组(Af组)和非房颤复发组(NAf组)。同时根据复发时间长短将Af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A亚组(30 s≤复发时间<3 min),B亚组(3 min≤复发时间<30 min),C亚组(30 min≤复发时间<3 h),D亚组(复发时间≥3 h)。分析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房颤复发患者共23例(1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单纯环肺静脉隔离消融(PVI)术式采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LVEF、LAEDD、单纯PVI术式是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4个亚组高血压患病率、病程、hs-CRP、LAEDD、单纯PVI术式采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亚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病程较长、LVEF下降、LAEDD增加、单纯应用PVI术式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住院期间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抗细胞凋亡成为心力衰竭生物治疗的一个新方向.近年研究发现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心肌样细胞,亦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心脏血管形成和减少细胞凋亡.目的: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诱人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人心肌细胞细胞复苏后,接种在6孔细胞培养板(对照组)和Transwell 3412培养板中;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Transwell插件的可渗透性滤膜上;将上述2组细胞置于体积分数95%N2+体积分数5%CO2缺氧环境下缺氧培2,4,12,24 h;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ELLES法检测细胞条件培养基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结果与结论:第3代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原代心肌细胞均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分泌,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明显高于人心肌细胞.缺氧可以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在短期和持续性缺氧的条件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且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诱导的人心肌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和旁分泌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扩增纯化表面CD标志的鉴定及在体外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诱导剂5一氮胞苷(5-aza)作用后的生物学特性。方珐健康妊娠产妇分娩的胎儿脐带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取第3代以后细胞用流式细胞仪直接标记分析CD34、CD44、CD90细胞表面标志。10μmmol/L5-aza诱导4周后,进行透视电镜观察,并检测细胞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表达。结果体外纯化扩增后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含有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同的细胞表面标志,第3代以后细胞纯度较高,经5-aza体外诱导培养可形成心肌样细胞。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纯化扩增,第3代以后的细胞纯度较高,在体外经5-aza诱导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后,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诱导后的安全性及其与人心肌细胞共培养下的抗凋亡作用。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取得10位供者分娩时的脐带血。脐带血来源的MSCs经5-氮杂胞苷处理后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观察诱导分化的MSCs端粒酶活性,G带显带技术下的染色体组型,裸鼠体内诱导肿瘤形成,RT-PCR以及共培养下对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脐带血来源的MSCs可在体外经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诱导后的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未观察到异常的染色体组型。p53、cyclinA、Cdk2、β-肌动蛋白、c-fos、h-TERT和c-myc在5-氮杂胞苷处理前后的MSCs中表达相似。注射到裸鼠体内未见肿瘤形成。脐带血来源的MSCs对人心肌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脐带血来源的MSC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移植治疗的细胞来源,共培养下能抑制人心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背景: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多系分化的潜能,其归巢或植入心脏后能够修复心肌组织,但其移植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在与人心肌细胞共培养情况下,能否抑制人心肌细胞凋亡仍有待观察.目的: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人心肌细胞共培养条件下对人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以及移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人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分娩孕妇脐血,经5-氮杂胞苷处理24 h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分别取体外培养3~5代细胞以及诱导后细胞,检测其端粒酶活性及肿瘤相关基因RNA水平的表达、染色体核型G带分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裸鼠体内成瘤情况、共培养条件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经5-氮杂胞苷体外诱导能分化成心肌细胞,诱导前后其端粒酶活性及p53,cyclin A,cdk2,β-actin,c-fos,h-TERT,c-myc等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基本相似:均未发现异常染色体核型;免疫表型无明显变化,CD34呈阴性,CD44及CD90(Thy-1)呈阳性.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接种裸鼠体内未见肿瘤生长.与单纯心肌细胞比较,共培养情况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显著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P<0.05).结果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细胞移植治疗安全有效,与心肌细胞共培养时具有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并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下,能否仍然维持原有的正常生理性状态,即是否达到种子细胞的生物安全性标准,目前尚少见研究.目的:分析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下,其染色体核型及端粒酶活性是否发生异常的改变及细胞是否产生致肿瘤性.方法:采用染色体G显带处理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以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向心肌细胞诱导培养至第7代后的样本进行核型分析,分析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A、cdk2、C-fos、h-TERT、C-myc和p53的表达,并通过裸鼠皮下致肿瘤试验对细胞的致肿瘤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向心肌细胞诱导体外培养至第7代,未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改变,相应的端粒酶活性也未出现异常增高.c-myc、p53、h-TERT、C-fos无表达.致肿瘤试验,实验裸鼠在观察期内均未见结节形成或可疑病灶产生,符合国家医疗产品生物学评价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或植入心脏后能够修复心肌组织,但其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尚有待分析。 目的:观察共培养情况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否抑制人心肌细胞凋亡,以及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分娩孕妇脐血,经5-氮杂胞苷处理24 h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分别取体外培养3~5代细胞以及诱导后细胞,检测其端粒酶活性及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染色体核型G带分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裸鼠体内成瘤情况、共培养条件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5-氮杂胞苷诱导前后,其端粒酶活性及p53,cyclin A,cdk2,β-actin,C-fos,h-TERT,c-myc等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基本相似;均未发现异常染色体核型;免疫表型无明显变化,CD34呈阴性,CD44及CD90(Thy-1)呈阳性。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10周后裸鼠仍健康存活,体内未见肿瘤生长,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为正常的皮下组织。与单纯心肌细胞比较,共培养情况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显著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P < 0.05),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细胞移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