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对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椎间孔内径的影响。方法采用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20例,术前及术后7d均行CT检查,测量脊柱旁矢状位重建后椎间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椎间孔面积。结果术前椎间孔上下径为(23.80±2.27)mm,上前后径为(11.63±1.61)mm,下前后径为(11.67±1.35)mm,横截面积为(63.15±4.34)mm^2;术后分别为(22.50±1.76)、(12.95±1.34)、(11.84±1.12)mm及(57.43±3.54)mm^2。手术前后上下径、上前后径比较,P均〈0.05。结论部分椎弓根椎体内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可使患者椎间孔上下径缩小、上前后径扩大。  相似文献   
2.
我院骨科近几年来应用拱状叉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30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胶原蛋白海绵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减少引流量的作用。方法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管扩大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1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进组和对照组。改进组96例患者术后硬膜后放置胶原蛋白海绵;对照组90例患者术后使用传统止血方法止血,未放置胶原蛋白海绵。术后均放置引流管。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12、24h引流量,术前与术后48h血常规的变化,术中及术后48 h输血量及输血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改进组术后1、12、24h引流量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06.11±20.02) ml比(127.02±25.09) ml、(236.12±34.06) ml比(327.31±51.21) ml、(355.16±49.03) ml比(506.36±85.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输血量为(176.27±21.37)ml,输血率为10.42%(10/96),均较对照组[(445.94±24.56)ml、32.22%(29/90)]显著减少(P<0.05)。改进组术后48 h红细胞计数为(2.96±0.45)×1012/L、血红蛋白为(106.75±7.30) g/L,均高于对照组[(2.35±0.57)×1012/L、(90.45±5.10) g/L](P< 0.05)。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应用能快速、有效、持久地止血及减少脑脊液渗漏,是减少术后引流量的有效、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6.
自1996年6月至1997年元月,我院放射科共收治了3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介入治疗,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徐仲阳  吕超亮  王倩  魏彦春 《重庆医学》2017,(36):5152-5155
目的 探索椎间孔镜盘内活检在胸腰椎感染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将该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感染患者84例,按照术式的不同,分为微创诊疗组41例及传统方法组43例.微创诊疗组采用椎间孔镜盘内活检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药物灌注治疗,传统方法组采用传统的经皮穿刺、开放手术.观察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 微创诊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细菌培养阳性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发现微创诊疗组的椎体高度丢失率、后凸畸形Cobb角及椎间隙狭窄也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诊疗组对术式的总体满意度高达95.12%,显著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孔镜盘内活检治疗胸腰椎感染疾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改善疼痛及下地快速的优势,且能有效避免术后椎体塌陷、椎间隙狭窄及后凸畸形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胸廓出口综合征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指臂丛神经尤其是下干和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部位因各种原因受压 ,从而引起上肢和颈肩部疼痛、麻木、无力、感觉异常或肢端缺血为特征的证候群。Peet于 195 6年将其称为胸廓出口综合征 (Thoracicoutletsyn dromeTOS)。由于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多样 ,易受病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现将近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与分类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胸廓出口处骨性组织和软组织的解剖变异。骨性卡压约占 30 % [1] ,包括第 7颈椎横突过长 ,颈肋 ,第一肋骨变异 ,第一肋骨及锁…  相似文献   
9.
伸直外展位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的外固定方法。方法对30例伸直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采用伸直外展位石膏夹板固定。将伸直尺偏型骨折矫正为骨折断端轻度屈曲桡偏嵌插状,伸直桡偏型,采用矫枉伸直过正,矫枉桡偏留有余地。结果其中25例获随访,时间0.5~8a,平均5.8a。测量肘关节无肘内翻,关节功能良好。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只要复位时使骨折断端保持轻度屈曲桡偏嵌插状,术后用伸直外展位石膏夹板固定,保持骨折断端桡侧嵌插的位置,可明显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USS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17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临床症状结合外伤史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9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采用一期后路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骨愈合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160~250 min,术中失血量300~700 mL。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未发生伤口感染,并发肺炎2例,8例神经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脊柱序列稳定,随访期内未发生钉棒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可有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并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神经损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