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本文观察冠心病(CAD)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160例血液流变性的主要改 变为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液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微循环的主要改变为微血管中血 流缓馒、红细胞聚集、管 数减少、管 畸形等。与同期急性梗塞48例比较有类似血液变-微 循环改变。提出血液流变性改变对触发和恶化某些可导致心肌梗塞(AMI)的血液动力学过程 起重要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是CAD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微循环-血液流变 学指标的普查和监测,对CAD预测,治疗监测以及预防心肌梗塞,瘁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心络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研究通心络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8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使用通心络胶囊治疗 ,观察动态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等变化。结果 治疗后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明显好转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微循环明显改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降低血液黏滞性、聚集性及凝固性 ,改善微循环 ,从而改善心肌缺血 ,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微循环血流变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观察冠心病(CAD)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160例血液流变性的主要改变为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液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微循环的主要改变为微血管中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管袢数减少、管袢畸形等。与同朗急性梗塞48例比较有类似血液变-微循环改变。提出血液流变性改变对触发和恶化某些可导致心肌梗塞(AMI)的血液动力学过程起重要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是 CAD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普查和监测,对 CAD预测,治疗监测以及预防心肌梗塞,瘁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心脏负荷试验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选择活动平板运动试验(ETT)结果阳性组(120例)和阴性组(108例),测量其运动试验前、中、后体表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运动前、中、后阳性组QTd分别为(45±12),(68±14),(54±10)ms,而阴性组分别为(37±11),(38±12),(37±12)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QT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相比,QTd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阴性组各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以运动中QTd≥60ms作为异常标准,阳性组中心肌缺血占86.7%,阴性组占10.2%。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阳性组QTd明显增大,且QTd≥60ms可作为ETT阳性指标之一,提高传统ETT阳性判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67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变化,探索SMI发病的病理生理,以及SMI治疗及预防的原则。方法 将经过24h Holter监测而诊断为SMI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检测,并将结果与同期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6例作对比。结果 SMI的血流变呈高粘、高聚、高凝状态,微血管管径变窄,流速变慢,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而与UAP对比,差异无明显性(P>0.05)。结论 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导致微循环障碍,是SMI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善血液粘滞性,活跃微循环,将提高SMI的治疗效果。定期监测,并及早处理血液粘稠性,有助于预防S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对1012例心脏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表明,各种心脏病出现室上性早搏最为多见;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但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了室性心律失常异常活动与左心室功能减退无相关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独立预示因素;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存在焦虑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大学生存在焦虑问卷对2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③结果应对方式中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维度与存在焦虑正相关( P <0.01);解决问题与存在焦虑负相关( P <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自责和解决问题二者得分可以解释存在焦虑得分27.0%的变异量( P <0.01)。④结论更多地选择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存在焦虑水平低,更多的选择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存在焦虑水平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