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4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55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2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云  钟东 《重庆医学》2013,(30):3694-3696
含有PDZ结构域的蛋白属于支架蛋白,在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细胞分裂、蛋白质运输及降解、基因表达等多种体内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PDZ是由最早发现含有此结构域的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drosophila disc large tumor suppressor,zonula occludens-13种蛋白质首字母的缩写而得名,由80~90个氨基酸组成,包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乳酸链球菌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乳链菌的表达及其治疗价值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3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病研究所完成。①载体pNCSF的构建:将质粒集落刺激因子及含有P59启动子、USP45蛋白信号肽的pNBC1000质粒分别加入BamH Ⅰ和Pst Ⅰ进行双酶切,并用Apa Ⅰ、Sac Ⅰ进行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命名为pNCSF。②SDGFP的TA克隆及载体pNCSFGFP的构建:将经过优化适合在乳链菌表达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克隆于含有P59启动子、USP45蛋白信号肽的pNBC1000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NCSF;同时设计上下游引物经PCR扩增增强荧光表达蛋白(EGFP),TA克隆后经测序验证,再连接于pNCSF获得重组质粒pNCSFGFP。③载体pTRCSF、pTRCSFGFP的建立:将获得的pNCSF和pNCSFGFP进一步克隆于穿梭载体pTR1001c,以获得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乳链菌表达载体pTRCSF及pTRCSFGFP。结果:①载体pNCSF构建结果:酶切鉴定产物经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发现有(含启动子P59、信号肽USP45、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20bp的目的片段。②SDGFP的TA克隆及载体pNCSFEGFP的构建结果:SDGFP阳性克隆产物经EcoRⅠ酶切鉴定得到775bp目的片段。pNCSFEGFP酶切鉴定产物经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发现有(含启动子P59、信号肽USP45、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SDGFP)1495bp的目的片段。③穿梭质粒pTRCSF、pTRCSFGFP酶切鉴定结果:经Xba Ⅰ、Sac Ⅰ进行双酶切鉴定,分别得到约717bp、1492bp大小目的片段。结论:获得了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乳链菌表达载体pTRCSF及pTRCSFGFP,并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阿霉素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产生耐药性的同时观察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和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阿霉素浓度递增法诱导耐药;采用MTT法检测耐药性;GST-π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谷胱甘肽S-转移酶添生测定采用1氯-2,3-二硝基苯法。结果:建立了人大肠癌多药耐药LoVo/Adr细胞株;LoVo/Adr细胞GST-π蛋白表达显高于LoVo细胞;LoVo/Adr细胞与LoVo细胞GST活性相比,没有显差异。结论:耐药的LoVo/Adr细胞株其耐药机制可能与GST及其同功酶有关。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是SEREX方法筛选大肠癌组织cDNA文库时获得的结肠癌相关抗原基因^[1]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IFITM1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的抗血清反应。  相似文献   
5.
肠型胃癌基因表达的cDNA微阵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N-乙酰半胱氨酸对肝星状细胞核因子κB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阐明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星状细胞(HSC)核因子κB(NF-κB)结合活性和环氧合酶 2(COX-2)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 HSC-T6 细胞株,MTT法检测 NAC对HSC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别予NAC(1 mmol/L)处理 1 h;NAC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联合干预(先予 NAC处理1 h,再予TNFα干预1 h);TNFα100 ng/ml处理1 h。凝胶电泳移动抑制实验检测NF κB的结合活性。免疫蛋白质印迹检测相应的胞质内NF-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免疫组化观察 HSC-T6NF-κB表达的核转移。激光共聚焦检测NAC对 HSC-T6 中 COX-2 表达的影响。结果 NAC对 HSC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NFα可诱导 NF-κB结合活性,而 NAC可显著抑制 TNFα诱导的 NF-κB结合活性。TNFα处理后 IκBα表达减弱,NAC处理后 IκBα表达增强。TNFα刺激 1 h后,NF κB表达从细胞质转移至细胞核内。NAC预处理后再予TNFα刺激,NF κB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很少发生核转移。HSC T6经TNFα处理后细胞内COX 2表达明显高于NAC和TNFα联合处理组以及正常对照组(P<0.05);NAC和TNFα联合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NAC可抑制HSC增殖,抑制HSC-NF κB结合活性和COX-2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21活化激酶l(PAK1)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AK1基因在8株不同转移和恶性潜能大肠癌细胞(LoVo、SW480、SW620、SW1116、HT29 HCT116和CO-LO320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与HCT116、HT29、SW480、SW1116和LST细胞相比,PAK1在LoVo、COLO320和SW620大肠癌细胞中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HT29和SW480细胞中的PAK1蛋白表达亦强于SW1116和LST细胞,但PAK1在SW1116和LST细胞几乎无表达。结论 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且可能与大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表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6例低位直肠肿瘤,应用EMR或ESD进行治疗,其中EMR治疗36例,ESD治疗20例,术后3~18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EMR治疗的36例中,35例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97.2%,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Mile’s根治手术者1例(2.8%);接受ESD治疗的20例中,11例经首次或再次ESD治疗完整清除病变,肛门功能完好,治愈率55.0%,ESD治疗未成功改行EMR成功清除病变6例(30.0%),肛门功能均完好,全组保肛治愈率为85.0%,ESD组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Mile’s手术者2例(10.0%),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Mile’s手术者1例(5.0%)。并发症:EMR组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ESD组平均术中出血150ml,最大术中出血量800ml,均内镜下止血成功,但3例患者需接受输血400ml,另有2例于术后26h及44h发生迟发大出血,内镜下止血失败转行外科手术。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与EMR相比,ESD对低位直肠病变切除的效果不及EMR术,且手术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搜集海南省中医院以及广州南方医院1990~2006年24名异位胰腺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24例患者中,异位胰腺位于胃部7例、十二指肠11例、空肠4例、回肠1例、胆囊1例。其中18例有临床症状或体征,包括腹痛10例、皮肤巩膜黄染4例、柏油样便8例、胆囊及肝脏肿大3例、呕大量酸性食物者4例。6例无明显临床表现。9例于胃镜检查时发现病灶并予以切除,2例于内镜检查发现后经腹腔镜切除.13例在腹部手术时发现异位胰腺并予以切除。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结论异位胰腺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可发生并发症,在病理活检前很难确诊。因此,患者应该进行内镜下、腹腔镜下或剖腹手术中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并切除病灶防止相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大肠癌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