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基诺族、傣族和僾尼族人群eNOS G894T多态性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PCR-RFLP方法对三民族人群eNOS G894T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僾尼族人群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基诺族及傣族(P均为0.000)。(2)僾尼族人群eNOS G894T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其他两民族显著不同(P均小于0.005),GG基因型与G等位基因频率降低,而TT基因型与T等位基因频率升高。(3)HBV感染组eNOS G894T位点GG基因型与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TT基因型与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HC组(P均为0.000)。(4)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在G隐性模式下,HBV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为0.000;OR为0.311;95%CI为0.179~0.540)。结论:eNOS G894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具有民族差异,并且其多态性与HBV感染密切相关,基因型为GG纯合子的个体降低了HB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Bardet-Biedl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差异基因表达谱.方法 抽取3例BBS先证者及4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并进行扩增和标记,然后与Affymetrix U133 Plus 2.0芯片进行杂交,扫描芯片并将图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GCOS1.4软件读取、处理数据.将患者与正常对照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最后以表达差异≥2倍(P<0.05)为标准来确定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BBS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有30个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包括15个上调基因及15个下调基因.通过GO分析,有12个基因与信号传导及细胞周期有关.结论 筛选到的差异基因与纤毛的功能或结构相关性及在BBS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AⅠ-CⅢ基因簇的apoAⅠ/MspⅠ和apoCⅢ/SstⅠ基因多态性在心脑血管疾病低发的云南德宏傣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2002年4—5月在云南德宏和昆明两地随机抽样168名傣族和72名汉族人,提取基因组DNA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apoAⅠ-CⅢ基因簇中apoAⅠ启动子区MspⅠ多态性(-75bpG/A和+83bpC/T)和apoCⅢ3’端非编码区的sstⅠ多态性。结果apoAⅠ—cⅢ基因簇的apoAⅠ/MspⅠ和apoCⅢ/SstⅠ的等位基因M1+、M1-、M2+、M2-、S+、s-在傣汉两民族的分布频率依次为傣族:0.735、0.265、0.938、0.062、0.310、0.690;汉族:0.715、0.285、0.917、0.083、0.347、0.653。apoAⅠ—CⅢ基因簇的这6个等位基因频率在傣汉两民族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分析21个不同人群apoAⅠ/MspⅠ基因多态性和35个不同人群apoCⅢ/SstⅠ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表明,德宏傣族人群apoAⅠ—CⅢ基因簇多态性分布与同属于蒙古人种的人群接近,而与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有较大的差异性。结论apoAⅠ-CⅢ基因簇的apoAⅠ基因启动子区-75bp和+83bp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德宏傣族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较低的重要遗传因素。而apoCⅢ的S+等位基因在该人群中并不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易感因子。傣族人群具有较低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应归因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type 1 11 beta—hydroxysteroiddehydrogenase,11β-HSD1)基因rs12086634.G/T和rs846910-G/A多态性与云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T2MD)的关系。方法提取78例健康对照者和210例T2DM患者基因组DNA,通过基因测序检测11β-HSD1 5′端-2940多态位点rs846910-G/A、第三内含子+94处rs12086634.G/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云南汉族人群11β-HSD1rs846910-G/A基因型GG、AG和AA在T2DM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79.8%/63.2%,17.5%/32.9%,2.6%/3.9%,G/A等位基因频率为88.6%/79.6%,11.4%/2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2086634-G/T基因型GG、GT和TT在两组间分布频率为5.3%/3.9%,27.4%/23.4%,67.3%/72.7%,G/T等位基因频率为19.0%/15.6%,81.0%/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β-HSD1 rs846910-G/A可能与云南汉族人群T2DM相关,但rs12086634-G/T与T2DM不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参与大肠腺瘤癌变这一生物学进程的信号通路。方法 分别提取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Dukes A、Dukes B和Dukes C-D大肠腺癌组织的总RNA,生物素标记cRNA探针,分别与5张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涵盖47 000个转录本,38 500个功能已知基因)杂交,Gene Scanner 3000扫描,GCOS 1.2软件处理杂交信号,按大肠腺瘤/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癌(包括Dukes A、Dukes B和Dukes C-D大肠腺癌)/大肠腺瘤两组分别筛选表达差异基因。然后应用Pathway V1.0软件对两组表达差异基因中共同上下调的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大肠腺瘤/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癌/大肠腺瘤两组分别有2 950和742个表达差异基因。其中有463个表达差异基因在两个比较组中均共同表达,而279个表达差异基因是大肠腺癌特异表达的。对463个和279个表达差异基因中的上调基因分别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分别有88个和17个信号通路参与大肠腺瘤癌变这一进程(P<0.05),其中有大部分通路与肿瘤微环境及遗传不稳定性相关。而742个表达差异基因中的282个下调基因属于28个信号通路,这些通路与正常大肠功能的逐步丧失密切相关(P<0.05)。结论 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和浸润转移是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进程,涉及众多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为系统探索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基诺族、傣族和哈尼族人群IL-18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并对其多态性与HB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运用PCR-测序的方法对三民族人群IL-18启动子G-137C、C-607A和G-656T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基诺族人群G-137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其他两民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诺族vs.傣族:χ2值分别为49.374和37.482,P值均为0.000;基诺族vs.哈尼族:χ2值分别为34.028和26.900,P值均为0.000)。(2)C-607A(G-656T)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三民族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基诺族vs.傣族:χ2值分别为21.140和16.681,P值均为0.000;基诺族vs.哈尼族:χ2值分别为8.166和5.061,P值分别为0.017和0.024;傣族vs.哈尼族:χ2值分别为8.115和6.140,P值分别为0.017和0.013)。(3)哈尼族人群HBsAg阳性组与HBsAg阴性组G-137C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6,P=0.008),CC基因型与GG基因型+GC基因型相比P=0.026,OR=6.194,95%CI=1.310~29.299;GC基因型与CC基因型+GG基因型相比P=0.036,OR=0.311,95%CI=0.105~0.924。结论 IL-18启动子G-137C、C-607A和G-656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具有民族差异,其多态性对HBV感染易感性的影响也因民族不同有所差异,G-137C多态性与哈尼族HBsAg携带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腺瘤-癌序列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演变过程,该过程伴随一系列基因突变及蛋白的异常表达和积累.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6(interferon induced 16,IFI16)表达及其与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2009年门诊及手术的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腺瘤和腺癌各发展阶段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FI16表达情况;应用PCR-RFLP法对结直肠癌标本K-ras基因12密码子进行检测,并与IFI16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FI16在结直肠腺癌与腺瘤、腺瘤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巾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9.2% vs 25%,P<0.05;25% vs 0%,P<0.05).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为38.3%;K-ras基因变异与IFI16表达无相关性(55.2%vs 44.4%,P>0.05),但与IFI16异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 vs 72.2%,P<0.05),两者之间呈显著相关(r=0.635,P<0.01).结论:IFI16参与了结直肠痛的发生、发展过程,K-ras基因突变与IFI16异位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n14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上皮细胞、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状况。结果:Fn14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率为56.7%,显著高于散发性腺瘤(7.1%)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率(0%),差异有显著性(P<0.01)。Fn1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病理组织分期及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Fn14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在自体血浆中的增殖特性及静脉回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取5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10%自体血浆的RPMI-1640培养液中添加rhIFN-γ、Anti-CD3mAb和rhIL-2联合诱导单个核细胞为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在培养第13天进行细胞计数,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将细胞进行自体回输。结果在培养第13天,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得到大量扩增,细胞数增加30.0±5.2倍。CD3 、CD3 CD4 、CD3 CD8 和CD3 CD16 CD56 细胞在培养第13天分别占(93.0±6.1)%、(28.4±7.2)%、(65.5±4.5)%和(25.8±12.2)%。恶性实体瘤患者回输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畏寒、发热。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血浆可以高效扩增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