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2012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CCMD-3进行了反复学习、现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呋喃唑酮与乙醇可引起双硫醒样反应。笔者据此着手进行了呋喃唑酮戒酒的系统临床探讨。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本文研究对象均为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患者(后称酒毒症)经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良好,且无重大躯体疾病者。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评分<8分,临床总体印象量表(GAS)评分>80分。目前初步总结8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帕利哌酮缓释片组和利培酮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分别进行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toms scales,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toms scale,TESS)评定。结果: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有效率74.07%,利培酮组有效率70.37%,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帕利哌酮缓释片组不良反应较利培酮少且轻微。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丁螺环酮对抗抑郁剂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抗抑郁剂合用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的疗效进行临床研究。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86例,单用抗抑郁剂治疗8周。将疗效不佳的45例分为两组,一组继续原抗抑郁剂治疗,另一组在原抗抑郁剂治疗基础上合用丁螺环酮。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8周末合用组的HAMD评分均比各单用组明显下降。两组的TESS评分相仿。结论:丁螺环酮合用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协同疗效,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博乐欣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博乐欣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37例惊恐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博乐欣(50—150mg/d)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博乐欣(50—150mg/d)治疗,应用临床标准疗效及HAMA和CGI—SI定期评定;观察6个月。结果 在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仅个别病人在治疗的前2周出现头痛、恶心、胃不适症状,无需处理,尤以合并认知治疗组显著较轻。结论 博乐欣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药物的治疗,且可明显缩短疗程,减少医疗开支。  相似文献   
6.
丁螺环酮和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国产丁螺环酮和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78例广泛性焦虑按照就医顺序分为两组,分别服用丁螺环酮(38例)和阿普唑仑(40例)。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周末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丁螺环酮和阿普唑仑的疗效相仿,丁螺环酮的不良反应少且轻微,无过度镇静和肌肉松弛作用,不产生药物依赖。结论:丁螺环酮是治疗广泛性焦虑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8例酒精依赖伴中毒男性患者,采用呋喃唑酮结合小量饮酒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因其产生不良躯体反应而达到厌恶戒酒目的。其成功率为87.5%。远期不良反应轻微。戒酒机制可能属厌恶条件反射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防御机制与认知归因特征.方法对34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躯体化障碍患者(疾病组)进行防御机制问卷(DSQ)、精神卫生起源归因源量表(MHLO)、精神卫生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HAMD测试,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对照组).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疾病组较多应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多使用退缩、解除、躯体化、否认、同一化,较少使用抱怨、幽默(P<0.05);患者常把疾病归因于外部(P<0.01),缺乏自省.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具有不同于正常人的防御方式和认知归因特点,适于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相似文献   
9.
强迫障碍与焦虑障碍不安全感心理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强迫障碍和焦虑障碍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强调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咨询患者,其中强迫障碍组(19例)、焦虑障碍组(20例)、健康组(大学生组39例)进行安全心理自评量表(SRSS)的测试。结果强迫障碍组在生存(21.05±3.98)、人际交往(21.73±3.49)、爱与被爱(17.42±3.18)、自我成就(17.42±3.18)各因子及总分(77.74±7.72)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焦虑障碍组则主要在生存、人际交往两个因子及总分和强迫障碍组相类似,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在爱与被爱、自我成就两个因子则较强迫障碍组分数低(P<0.05),但较健康组高,大学生组则主要在人际交往这一因子的分数较高。结论强迫障碍与焦虑障碍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有差异,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指导意义,健康大学生组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问题较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我院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躯体疾病情况.方法以2005年3月8日为时点,对连续住院2年以上的350例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科诊断及躯体疾病分项进行临床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精神科疾病诊断排在前3位的是:精神分裂症(61.32%)、阿尔采默病(15.26%)、心境障碍(4.74%);躯体疾病前3位是:心脏病(8.68%)、糖尿病(8.42%)、高血压(4.47%).结论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中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合并躯体疾病的发生率随之增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