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1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娜  毛敏  王芳  费静 《重庆医学》2021,50(13):2333-2335,2340
目的 探索和分析微视频反例教学法在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某高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两班共68名为研究对象,一班学生32名作为对照组,另一班学生36名作为观察组;前者选用传统教学方式,后者使用微视频反例教学法,比较两组的课程考核成绩、学生易错点发生率及教学效果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考核易错点学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v s.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教学效果评价分数高于对照组[(68.60±2.47)分v s.(51.30±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视频反例教学法能提升护生的操作考核成绩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3.
费静 《黑龙江医药》2006,19(5):421-421
外伤致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很多见。采用皮瓣修复技术可以缩短病程,改变其外观及功能,有显著优越性。皮瓣修复后能否成活,除了对手术技术操作的精湛要求外,其围手术期的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3年9月开设手外专科至今,应用腹部及鱼际带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53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年7月~2018年1月期间突发性聋患者165例,随机分为血塞通组(A组)、前列地尔组(B组)、联合用药组(C组),每组55例。A组给予注射用血塞通400mg,一天一次;B组给予静脉滴注注射用前列地尔10ug,一天一次;C组给予注射用血塞通400mg+注射用前列地尔10ug,一天一次,三组疗程均为10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听力改善情况,并观察其他临床伴随症状如耳鸣、眩晕等缓解情况。结果 A组听力改善有效率69.09%,B组为70.91%,C组为87.27%;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及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其他伴随症状如耳鸣、眩晕等有明显改善。结论血塞通联合前列地尔对临床治疗突发性聋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围手术期结构性营养综合干预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并发症、医疗费用、满意度等影响,为探索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期间,采用自制问卷对纳入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干预组采用结构性营养综合干预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模式。收集不同管理模式下患者听觉行为分级、言语可懂度分级、并发症、医疗费用以及满意度等信息。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听觉行为(P = 0.085)以及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P = 0.07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言语可懂分级(P = 0.072)以及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P = 0.06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干预组与对照组听觉行为(P = 0.045)、言语可懂分级(P = 0.039)在时间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并发症(χ2 = 4.406,P = 0.036)、医疗费用(t = -17.131,P < 0.001)、满意度得分(t = 3.489,P = 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营养综合干预、体重指数增加、满意度提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机会越小。  结论  结构性营养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临床结局,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升患者家属满意度,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有必要推行结构性营养综合干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于1993年发现的由二硫键结合的同源二聚体蛋白质,含有13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3-35 kD,是神经营养因子中的一种,属于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的远系成员,在全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较广,具有显著的提高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与分化、抑制运动神经元凋亡、营养外周神经元、调整细胞间信息等作用。 PI3K:是由Sugimoto和Macara等(1984)发现的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由一个催化亚基(110 kD,p110 )和一个调节亚基(85 kD,p85 )构成,可特异地使肌醇环上的3位羟基磷酸化,其产物是在3位上有磷酸根的多磷酸肌醇脂,包括3,4-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3,4-P2)和3,4,5-三磷酸磷脂酰肌醇(PI-3,4,5-P3)等,它们都是位于质膜上的第二信使。PI3K是许多生命活动中关键的信号分子,PI3K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的分裂、分化、凋亡等活动。 背景:多穴位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不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促进体外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最有效因子,PI3K/AKT信号通路在保护受损神经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暂没有GDNF/PI3K/AKT通路参与电针促进兔周围面神经再生的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对周围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再生的影响,并从GDNF/PI3K/AKT介导的信号通路角度探讨电针对面神经元的保护机制。 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由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右侧面神经颊支压榨性损伤的病理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模型对照组自然康复,电针组取右侧翳风、颊车、四白、地仓、阳白、颧髎穴位进行电针治疗,1次/d,每次30 min。观察动物面瘫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评分;正常组直接取材,模型组分别于术后 1,4,7,14,28 d取含面神经元的脑桥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尼氏染色观察尼氏小体,免疫组化测定GDNF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各时间点面神经元组织中GDNF、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实验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0120001。 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动物的面瘫症状(患侧口角歪斜下垂,触须倒伏且运动减弱,眼睑上抬不能)恢复较快且完全;②电针组面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尼氏体变化均较模型对照组病理变化轻;③术后各时间点,面神经元GDNF免疫反应较强,阳性细胞数多于模型对照组(除术后1 d,其余各时间点P < 0.001),且面神经元组织中GDNF、PI3K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 < 0.05/0.01/0.001)。提示:电针可有效治疗由压榨面神经颊支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促进面神经元形态恢复,其面神经元保护机制可能与上调GDNF在面神经元中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ORCID: 0000-0002-9531-7400(李雷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叉头框蛋白O亚型3a(Foxo3a)和p27激酶蛋白抑制剂1(p27 kip1)在电针治疗面神经压榨性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电针促进面神经再生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2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组6只,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18只,建立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损伤模型;电针组18只,建立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损伤模型后予穴位电针治疗。模型组、电针组均于术后4、14、28 d分别随机抽取6只大鼠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面神经元的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面神经元中Foxo3a及p27 kip1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面神经元在术后各时间点细胞团更聚集,边界更清晰,细胞数目、神经元突起增多。术后模型组及电针组Foxo3a、p27 kip1蛋白表达量及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术后4、14 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Foxo3a、p27 kip1蛋白表达量及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正常组(P 0. 05),且电针组低于模型组同期(P 0. 05)。术后第28 d,模型组、电针组Foxo3a蛋白表达量及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8 d,电针组p27 kip1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P 0. 05),p27 kip1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低于模型组同期(P 0. 05)。结论 电针能加快面神经压榨性损伤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面神经核团中Foxo3a、p27 kip1的表达量下降、缩短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总结粒细胞减少性症在咽喉部的表现, 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耳鼻咽喉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0~2015年表现为咽喉部症状、首诊于耳鼻咽喉科且最终确诊为粒细胞减少症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发热伴咽痛为主诉就诊。咽喉部查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黏膜肿胀苍白、淋巴滤泡增生及黏性分泌物增多,以坏死性溃疡为主。初诊为咽部特殊感染10例,急性咽峡炎10例,咽部真菌感染4例,急性喉炎 4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樊尚咽峡炎2例,急性会厌炎 2例,恶性淋巴瘤1例。最终确诊为粒细胞减少症,经内科疗法治愈32例,3例行气管切开,1例术后死亡。结论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症状无特异性,掌握以咽喉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对其早诊断、早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隐匿性冠心病与咽喉部诸多症状之间的联系,提高对以咽喉部症状为主诉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隐匿性冠心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以咽喉部症状为主诉首诊于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咽喉部梗阻感为主诉的18例,咽喉部闷胀痛8例,咽喉部紧缩感7例,吞咽困难5例,咽喉部烧灼感2例,气、食管上方的不适或疼痛2例。本组患者既往均无胸痛、胸闷、心悸等心肌缺血症状及病史,有一次或多次就诊于耳鼻咽喉科门诊且诊断为相关耳鼻喉科疾病的病史。本组咽喉部症状均有短暂性发作的特点,持续时间常为5~10 min。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等证实有心肌缺血表现,并由我院心内科确诊为隐匿性冠心病。经内科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抗心肌缺血治疗后,咽喉部症状消失33例,缓解9例(其中合并颈椎病5例、反流性食管炎4例)。所有患者均无猝死、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冠心病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具备冠心病易患因素、咽喉部症状有发作性特点的患者,不管既往有无心肌缺血症状,都应及时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避免隐匿性冠心病导致的严重冠脉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感音性聋最有效的生物医学装置,价格昂贵,手术难度大,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随着接受植入群体的增加,因自身营养或免疫因素导致手术失败或并发症延迟出院的患者也随之增多。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患者围手术期行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对有风险患者进行营养干预,让患者从营养支持中获益,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益,可缩短住院天数,为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