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多发伤发生的规律、临床特点及急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急诊科出动“120”接诊的835例多发伤患者,记录其院前阶段(包括年龄、职业、性别、致伤原因、创伤部位、院前时间等)及院内阶段(包括院内创伤评分、急救措施、手术、输血、收住科室、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等诸多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院“120”接诊的多发伤患者共835例,平均年龄42.30岁,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48.74%);多发伤患者男女比值约为3.28∶1.00;致伤原因主要以交通事故为主,其次为高处坠落伤;涉及的创伤部位主要为胸部、头颅和脑及四肢;在835例多发伤患者中,救治成功704例(84.31%),死亡131例,而死亡患者中主要以重度颅脑损伤和(或)胸腹部联合伤为主,集中分布在ISS值大于26分区间。结论通过合理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分配急救资源,重视和加强多发伤的急诊救治,可有效的挽救急危重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双下肢不等长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受关注的并发症,可影响患者满意度和缩短假体使用寿命.因此,诸多专业人员十分关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和应用相关控制双下肢等长的方法和策略.方法:选择2004-01/2006-12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进行单侧髋关节置换87例患者.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4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其中术前双下肢不等长共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射线片模板测量,从而确定髋臼中心,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同时术中使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双下肢等长(双下肢长度差小于1.0)17例患者中,仅1例延长1.5 cm;术前肢体短缩1.0~6.0 cm的70例患者中,术后恢复等长66例,均在1.0 cm以内,其余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结论:术前测量及术中测量和综合调整策略,有利于选择合适假体,有效控制置换后的双下肢等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探讨宜昌市城区东部创伤发生的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通过我院急诊科出动"120"接诊的3 531例创伤患者,记录包括年龄、职业、性别、致伤原因、创伤部位、院前时间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院"120"接诊的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人数占院前急救患者总人数的比例却不呈逐年递增趋势;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男女比值约为2.5:1;创伤高发人群为中青年人(平均年龄为36.25岁),高发年龄段分别为21~30岁(18.86%)、31~40岁(23.65%)、41~50岁(24.16%);我院接诊的3 531例创伤患者的创伤发生时间分布规律为:每年好发月份为9月、11月、12月,整体上来说下半年创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上半年,每周分布中以周一及周日创伤发生率高,每天好发创伤的时间段为14:00~16:00、18:00~22:00,尤以20:00~22:00为多;致伤原因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交通伤、摔伤、暴力伤,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有所不同,而男、女性在致伤原因中所占构成比也不同;创伤部位中前三位的分别为头颅和脑、下肢、胸部。结论以创伤好发时间、年龄等相关指标的流行病学规律为依据,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合理的分配急救资源,使创伤患者得到及时确切的救治,做好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可大大减少创伤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度腹部创伤中的早期应用.方法 选择80例重度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接受低氮、低热量和传统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的血糖水平、氮平衡、血浆蛋白水平、免疫指标和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低氮、低热量组氮平衡改善,研究组血糖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而血浆蛋白水平改变和免疫指标下降(P>0.05).结论 重度腹部创伤早期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双下肢不等长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受关注的并发症,可影响患者满意度和缩短假体使用寿命。因此,诸多专业人员十分关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和应用相关控制双下肢等长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选择2004-01/2006-12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进行单侧髋关节置换87例患者。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4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其中术前双下肢不等长共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射线片模板测量,从而确定髋臼中心,设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同时术中使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 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双下肢等长(双下肢长度差小于1.0 cm)17例患者中,仅1例延长1.5 cm;术前肢体短缩1.0 ~6.0 cm的70例患者中,术后恢复等长66例,均在1.0 cm以内,其余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 结论:术前测量及术中测量和综合调整策略,有利于选择合适假体,有效控制置换后的双下肢等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