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创伤性深静脉血栓(TDVT)形成过程中纤溶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TDVT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两组:高峰期血栓形成组(B组)、高峰期血栓不形成组(C组),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各组大鼠总RNA,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的表达,并分析纤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演化过程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多个基因呈差异表达.共找到与促纤-抗纤相关基因65个,其中已知功能基因42个(促纤13个,抗纤29个);未知基因23个,包括可能与促纤相关基因8个,可能与抗纤相关基因15个.serpine1、plat、plau、plaur等关键基因在该过程中呈差异表达.结论 在TDVT形成中,纤溶相关基因与血栓生物学状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生素K2联合维生素D3治疗青壮年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作用。 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门诊因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共387例。符合早期膝骨关节炎(KOA)的青壮年患者132例,均给予相同剂量的维生素K2和维生素D3(VD)口服,随访6个月,通过观察服药前后血清25-OH-VD、血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检测、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股四头肌肌力的比较,维生素K2和维生素D3治疗前后各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随访6个月后,血清25-OH-VD(t = 2.664)、血清P1NP(t=3.265 )的水平及股四头肌肌力(最大肌力t =3.005;平均肌力t =2.564)均较用药前增加(均为P<0.05),总体VAS评分较用药前下降( t=3.762,P<0.05)。同时治疗前发现其中33例患者膝关节MRI检查中提示胫骨平台或股骨内侧髁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丢失和骨髓水肿。 结论维生素K2和维生素D3联合应用能改善青壮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骨营养代谢,并促进成骨作用从而改善膝关节疼痛症状和活动能力。因此对于青壮年KOA,应该早期干预治疗,从而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复杂,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尚未阐明。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取20只SD大鼠制备股骨骨折模型。造模后5 d,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将模型大鼠分为2组: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无创切取大鼠股静脉血管组织,抽取总RNA,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的表达,并分析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无血栓形成组比较,血栓形成组中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蛋白激酶C、Fyn、辅肌动蛋白、Vav等关键基因均上调;下调的有整联蛋白α、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c-Jun基因。结果提示黏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可能是调控血栓生物学状态的重要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不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与骨密度的关系,为防治绝经后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959例绝经后女性患者,取腰椎和股骨颈处的最大的骨密度值及T值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分为脆性骨折组、腰椎退行性病变组、膝骨关节炎组及无明显骨关节疾病对照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各组间腰椎BMD值及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腰椎退行性病变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值和T值均比其他3组明显减低(P0.05),膝骨关节炎组骨密度值和T值均高于其他3组(P0.05);(2)各组间股骨颈BMD值及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脆性骨折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值和T值均比其他3组明显减低(P0.05),膝骨关节炎组骨密度值和T值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在绝经后女性患者中,脆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其他骨关节疾病也在不同程度上与骨质疏松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在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同时也要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8月~2006年8月收治的350例骨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LDVT者38例,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项单因素相关分析中有9项有显著性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4周内有手术史以及有外伤史。结论对上述危险因素存在的骨科住院患者,应警惕LDVT发生,如有D-二聚体测定阳性等危险因素应予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好及施)辅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和用温感型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局部外敷联合应用治疗66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优46例,良13,可7例,有优良率达89.4%。有效率为100%,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布洛芬缓释胶囊与温感型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联合应用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用FG、D-二聚体测定结合危险性评估(WELLS评分分组)的方法预测下肢深静脉栓塞可行性.方法 2005年8月1日~2006年8月1日骨科住院病人64例,已排除合并有对DVT有肯定影响因素的患者.术后当天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危险度评分表(wells评分表)进行评分分组:低危组:分值<1;危险组:1≤分值≤2;高危组:2<分值.术后当天,抽静脉血进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FG(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记录结果.术后4~7天,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记录结果.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评价相关实验室测定指标结合wells评分对DVT的初步预测效果.结果 通过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得出:实验室指标结合wells评分对各组患者诊断价值的准确性评价结果分别为:64%、7 7%、9 2.5%.结论 FG、D-二聚体测定结合wells评分可用于骨科术后DVT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8.
建立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预警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立对下肢深静脉栓塞疾病发生的预警机制。方法对既往无血栓形成病史的下肢骨折及骨病住院病人(合并其它部位骨折者也纳入统计组)共44例,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危险度(Wells评分表)的评分和进行的实验室指标监测,分析这些指标对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对得出的统计学资料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根据危险度的评分定为高危组患者相应的血栓前状态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vWF)均呈阳性,且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数值与Wells评分呈正相关(可建立回归方程),予超声多普勒监测可进一步证实诊断。结论骨科患者术后处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血栓前状态(PTS),故建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警机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临床最常见的静脉疾病之一,一般以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代表,其发生与先天性止血异常有关,也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人群年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核素骨显像定位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全身核索骨显像技术对57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进行术前扫描,结合常规X线片评估和确定接受手术的椎体节段,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进行VAS评分、下床活动能力评分和止痛药使用评分.并对手术前后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