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在现代针灸学科体系构建和学术发展过程中,承淡安先生提出了"灸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对于艾灸操作的分类、灸量标准的制定、施灸部位的选择、艾灸效应的观察、艾灸禁忌的界定等,都有创新性的发展。在艾灸的临床运用方面有诸多拓展,主要包括伤寒阴证、肺结核、肿瘤等,验之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In an attempt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acupuncture o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inpatients with simple obesity and its mecha-nism in reducing excess body fat,obesity in-dexes,fasting blood sugar,insulin contentand activity of lactic dehydrogenase(LDH)were all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acupunctur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3.
本刊应各地广大读者要求,从本期起开始登载南京中医学院1983年招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答案。为了压缩篇幅以尽快披露该年度试题,采取完整发表各学科试题、选登部分答案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读者了解其全貌,一方面便于读者对未作答案的试题进行独立思考。另,1982年的有关试题尚有针灸部分,本期续完。  相似文献   
4.
小便不通     
(一)妊娠痢疾转胞蔺××,女,36岁,农民,1949年8月11日初诊。患者妊娠七月,腹痛腹泻二天,大便一日十余次,脓血夹杂,里急后重,呻吟不已。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口渴不喜饮,舌苔黄腻,脉浮数。属暑湿化痢,用疏表和里法:荆芥9克,防风4.5克,佩兰9克,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针灸为主、内服汤药为辅治疗腰椎病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 治疗方法1 .1 针灸 处方 :肾俞、气海俞、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飞扬、承山、昆仑。方意 :本病是腰椎病变 ,腰椎属督脉循行之处 ,故临床表现督脉病候 ,如腰脊强直疼痛、俯仰转动受限、  相似文献   
6.
杨长森针灸治疗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国秀  王威  杨长森 《河南中医》2011,31(11):1228-1229
总结杨长森教授针灸治疗中风补泻手法经验,杨教授针灸治疗偏瘫,一般取患侧肢体的腧穴,可疏通局部营卫气血,协调阴阳,通利关节,解痉抗痿。但对具有全身作用的腧穴,如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内关等,仍需双侧齐用。临证时应灵活加减,采用相应的穴位和补泻手法,使之切合病情,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破伤风     
张××,男,14岁。住院号:002815。1970年11月18日,患者在田间劳动时刺破足掌,当时捂闭创口止血,事后局部微肿,并未介意。21日下午突然恶寒头痛,四肢抽搐,张口困难,经急诊室确诊为破伤风而入院。通过清创引流,注射大量破伤风抗毒素,以及用中药和单方等法治疗,恶寒、头痛、抽搐虽止,但其它症状未缓解,30日约本科会诊。症候:精神疲惫,神志清醒,苦笑面容,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家兔耳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发热模型,将致热家兔分为施灸组和对照组,施灸组致热后立即在大椎穴施以艾炷灸,对照组置艾炷不点燃,观察两组家兔5小时内发热效应。结果表明,艾炷灸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感染性发热家兔有明显退热作用。比较两组家兔球结膜微循环,提示艾炷灸能明显改善大肠杆菌内毒素感染性发热家兔的微循环。此外,实验中观察到艾炷灸对正常家兔体温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面对持续的国际针灸热,如何加强针灸研究,提高临床疗效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本期发表部分针灸工作者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阅医学杂志,关于针刺补泻手法问题,报导非常活跃,对我启发很大。为了和同志们共同商讨,试将个人学习初步体会,提出来请予指正。一、我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一些认识针刺补泻手法,概分古今两派。前者恪守经络学说,沿用古代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这些手法,确有补虚泻实之效。后者从神经反射立论,将针刺手法简化为轻刺重刺两种,言轻刺能兴奋,重刺能抑制,这样也有相当的疗效。此即两派各立门户的理论根据。其实,尽管两派的理论体系不同,但从针刺部位和手法及其治疗目的来看,基本上却是一致的。承淡安著的《中国针灸学》说:“‘虚则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