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析上海市退休女干部乳腺微小癌患病情况、影响因素及对应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为后续诊断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定期接受体检的12 867例上海市退休女干部病历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对体检对象先行乳腺查体及常规超声检查,检查为疑似乳腺微小癌患者再进行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联合数字钼靶(MG)检查,并以病理学方法进行确诊;采用泊松回归分析乳腺微小癌的影响因素;对各检验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其诊断效能。
  结果  12 867名退休女干部检出疑似乳腺微小癌患者2 924例,经病理方法确诊有10例为乳腺微小癌。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乳腺微小癌检出率分别为69.99/10万、74.74/10万及87.59/10万。总体检出率为77.72/10万。泊松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50岁、超重肥胖、有乳腺相关疾病遗传史、有X线照射史、有职业压力、未行母乳哺乳、绝经、有既往激素服用史、有甲状腺疾病史、未婚或丧偶、有子宫肌瘤史均为乳腺微小癌的危险影响因素(OR = 1.137 ~ 2.296,P < 0.05)。3种方法(ABVS、MG及ABVS+MG联合)和确诊病例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89、0.823、1.000(P < 0.05);灵敏度均> 0.700,特异性均≥ 0.999,准确性> 0.999。确诊的10例乳腺微小癌患者中,经ABVS诊断出8例,有2例误诊为良性病变;经MG诊断出7例,3例误诊为良性病变。
  结论  上海市退休女干部乳腺微小癌患病率较高,且受多种高危因素影响。推荐采用ABVS联合MG技术进行常规筛查,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BVS联合超声弹性成像鉴别乳腺小病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常规超声在健康查体者136人中检出178个乳腺小病灶,对这些小病灶再进行ABVS、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并做出相应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采用ROC分析方法计算"恶性"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178个小病灶的病理学诊断为:恶性病变62个,良性病变116个;ABVS诊断为:恶性病变71个,良性病变107个;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为:恶性病变79个,良性病变99个.ABVS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88.71%、特异性86.21%、阳性预测值77.46%、阴性预测值93.45%、准确率87.08%;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93.55%、特异性81.90%、阳性预测值73.42%、阴性预测值95.96%、准确率85.96%;ABVS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时,至少一方提示恶性病变即判断为"恶性"的敏感度98.39%、特异性67.24%、阳性预测值61.62%、阴性预测值98.73%、准确率78.09%;两方均提示为恶性病变方判断为"恶性"的敏感度82.26%、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91.33%、准确率93.82%.结论 ABVS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可提高鉴别乳腺小病灶良恶性的诊断效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ing,ABVS) 的乳腺癌超声特征在腋窝淋巴结转移负荷术前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6例(106个病灶)乳腺癌的ABVS超声征象,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负荷的定义,分低负荷组(≤2个转移淋巴结)和高负荷组(≥3个转移淋巴结),对比研究两组超声特征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该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低负荷组与高负荷组超声特征单因素分析病灶位置、形态、生长方位、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冠状面高回声晕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最大径、边缘情况、距乳头距离、距皮肤距离、冠状面汇聚征、冠状面虫噬征、血流信号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最大径(OR=4.971,P=0.007)、距皮肤距离(OR=3.559,P=0.017)、冠状面汇聚征(OR=5.932,P=0.019)、冠状面虫噬征(OR=9.426,P=0.003)及血流信号(OR=3.367,P=0.033)均是腋窝淋巴结转移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stic(P)=-4.402+1.604×最大径>2 cm+1.270×距皮肤距离≤0.2 cm+1.780×汇聚征+2.244×虫噬征+1.214×血流信号Ⅱ~Ⅲ级。Logistic回归模型以预测概率P=0.50作为阈值,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高负荷的敏感度71.7%,特异度81.7%,准确率77.4%,AUC为0.872。 结论 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对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高负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对局灶型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thyroiditis,SAT)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细针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局灶型SAT和30例PTC病例资料,分析2组病变常规超声和VTIQ的图像特征。结果:局灶型SAT组出现边界模糊的比例高于P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型SAT组有9例出现回声向心性减低,7例内部呈低回声夹杂斑片状高回声,而PTC组均无此超声特点。局灶型SAT组病变内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的平均值为(4.23±0.89)m/s,PTC组SWV的平均值为(3.12±0.26)m/s。2组SWV的平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IQ能够实时定量测量甲状腺结节的硬度,对于SWV超过3.58 m/s的甲状腺结节,做TI-RARD降级处理后发现,诊断效能明显上升。结论:局灶型SAT与PTC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存在交叉重叠现象,易将局灶型SAT误诊为甲状腺恶性肿瘤。VTIQ对局灶型SAT与PTC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以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 259例健康体检人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计算颈动脉内膜粗糙、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的年龄组与性别组发生率,再根据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检测结果,分析颈动脉斑块与这些疾病的关系。结果 2 259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中,颈动脉内膜粗糙、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发生率分别为24.17%、7.88%和18.59%,斑块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男性发生率(20.07%)高于女性(1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2,P<0.01)。单纯高血压、单纯高胆固醇、单纯高三酰甘油、单纯高血糖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0.91%、26.79%、14.91%和34.25%,4组标化发生率与正常组(8.29%)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高胆固醇、高血糖和高血压有明显的关联性。结论健康体检人员中存在着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高胆固醇、高血糖和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与手动法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结果差别.方法 分别以QIMT和手动法对1109例健康体检人员的左右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IMT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差别显著性检验,同时以相关分析法分析两法IMT均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QIMT测量的均数低于手动测量的均数,左右侧均数差值分别为91 μm和93 μm,两种方法测量颈动脉IMT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别(左右侧t值分别为24.066和23.788,P均<0.01),QIMT组IMT均数与年龄的直线趋势吻合性和相关系数(QIMT左右r值分别为0.997和0.993,手动法左右r值分别为0.989和0.985)优于手动组.结论 QIMT测量颈动脉IMT的精度优于手动测量法,两法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别,因此在用IMT作为评价指标时应注意对两种方法的测定值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对咽食管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健康体检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并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手术证实的26例咽食管憩室患者的超声资料,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26例病灶中25例位于左颈部,1例位于右颈部。26例憩室周边均可见类似声晕样低回声。4例憩室表现为无-弱回声为主,内部见少许点状强回声;22例憩室内部回声不均质,内见点片状杂乱强回声,部分后方伴"彗星尾征"或声影。加压后有18例可以清晰显示其与食管壁相连续。饮水后,17例病灶内可见液体流入,内部回声发生改变,9例病灶内部回声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均质回声病灶,内见点片状强回声,周边低回声环,加压后显示与食管壁相连续,饮水后内部回声改变是咽食管憩室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结合加压及饮水后多切面扫查可提高诊断咽食管憩室的准确性,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上海市成年健康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检出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华东疗养院行健康体检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资料和体检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4 346名健康体检者,男7 623人,女6 723人,年龄18~90岁,平均(46.04±11.97)岁。共检出NAFLD 5 567例,总检出率为3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NAFLD检出风险较男性低(OR=0.623),年龄每增加1岁(OR=1.036)、中心性肥胖(OR=1.403)、饮食以荤食为主或高糖高盐饮食(OR=1.713)、血脂异常(OR=3.433)、空腹血糖增高(OR=3.664)、肝功能异常(OR=4.403)、高血压(OR=1.936)、尿酸增高(OR=2.712)的健康体检者NAFLD检出风险较高。结论 上海市成年健康体检人群NAFLD检出较高,男性、年龄增加、中心性肥胖、荤食为主或高糖高盐饮食、肝功能异常、空腹血糖增高、血脂异常、尿酸增高、高血压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ABVS)的乳腺癌超声特征术前预测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负荷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6例乳腺癌患者(106个病灶)的ABVS超声征象,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低转移负荷组(≤2个转移淋巴结)和高转移负荷组(≥3个转移淋巴结),比较两组超声特征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联合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颁布的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对不同直径(diameter,D)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华东疗养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2例患者共137个甲状腺结节的常规超声和VTIQ图像资料,所有结节按ACR TI-RADS分类进行评分。结节根据最大直径分为D≤10 mm组和D > 10 mm组。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结节ACR TI-RADS分类与VTIQ技术之间的相关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生成ACR TI-RADS分类联合VTIQ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预测概率模型,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比较VTIQ技术、ACR TI-RADS分类以及两者联合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上,VTIQ技术与ACR TI-RADS分类呈中度相关(D > 10 mm组:r=0.656,P < 0.001;D≤10 mm组:r=0.615,P < 0.001)。ACR TI-RADS分类、VTIQ技术和两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19、0.889(D > 10 mm组)和0.802、0.807、0.827(D≤10 mm组)。结论 VTIQ技术联合ACR TI-RADS分类可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无论是单独应用VTIQ技术、ACRTI-RADS分类,还是两者的联合应用,诊断效能在D > 10 mm组均稍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