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204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176篇
综合类   333篇
预防医学   14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65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药物组:于月经来潮当天或有痛经先兆开始口服复方益母草冲剂5天;联合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同时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气海、合谷、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穴,每天一次,连续5天,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三个月经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两次检测经期血清前列腺素E-2( PGF2) 和皮质醇(Cor)浓度;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经期VAS评分联合组低于药物组(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的PGF2浓度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升高幅度较大,更接近正常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的Cor浓度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降低幅度较大,更接近正常值(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6.
背景 依托咪酯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由于其苏醒迅速、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呼吸影响小、具有脑保护作用等特点,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麻醉.但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影响了麻醉医师临床应用的热情.近年由于少有关于依托咪酯诱导或短时间输注引起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肾上腺皮质抑制的新报道,其应用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目的 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探讨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及危重患者的可行性,了解针对减轻其肾上腺毒性的新的研究方向与实验设计. 内容 对依托咪酯肾上腺毒性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趋向 随着对依托咪酯肾上腺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其用于非危重患者的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已得到认可,而用于危重患者仍具有较大争议.小剂量药物预处理减轻其肾上腺毒性以及改变分子结构的新方法已成为研究减轻依托咪酯肾上腺毒性的热点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骨髓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进行多向分化诱导,以证实其多向分化潜能,为MSCs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用诱导剂对MSCs向成骨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和成肌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MSCs,细胞增殖活性强。经骨向诱导后,ALP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提示神经向诱导神经元特异性标志蛋白NSE和NF200,成肌细胞标志蛋白Deamin和Connexin-43阳性表达。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并能够向成骨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和成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9.
机器人辅助微创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与传统切开入路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24例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均为AO C1.3型骨盆骨折,术前均接受神经核磁检查明确腰骶神经未被骨折断端或骨块卡压;骨盆损伤均一期采用前后联合固定,骶骨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组[简称机器人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3±1.2)岁(范围,22~56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神经损伤2例,Gibbons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和传统后正中切开入路组[简称切开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8.2±1.6)岁(范围,19~58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神经损伤3例,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Majeed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Mears和Velyvis评价、内固定置入准确度、骨折愈合率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感染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Gibbons分级变化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3.2)个月(范围,14~36个月)。手术时间,机器人组为(100.3±14.5)min,切开组为(202.0±18.5)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为(180.0±17.4)ml,切开组为(850.0±15.2)ml;术中透视时间,机器人组为(23.3±4.5)s(包括切开前机器人扫描定位图像时间);切开组为(90.0±7.7)s。Mears和Velyvis评价,机器人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切开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两组复位满意率均为91.7%(11/12)。两组均置入36枚螺钉,其中机器人组螺钉置入准确率100%,切开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77.78%(28/36)。两组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机器人组(8.5±1.9)个月,切开组(12.8±2.4)个月。Majeed评分,机器人组(86.2±3.4)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切开组(84.2±2.7)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机器人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开组术后出现1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表浅感染,感染率为25%。Gibbons分级,机器人组1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切开组2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机器人组与切开组患者Gibbons分级变化、Mears和Velyvis评价、骨折愈合率、Majeed评分及术后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手术时间(t=14.99)、术中透视时间(t=32.13)、术中出血量(t=100.46)、内固定置入准确率(χ2=9.00)及骨折愈合时间(t=4.87)方面,机器人组均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三角固定与传统切开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少、出血量小、内固定置入更为准确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在胸部疑难病灶中的应用。方法40例胸部疑难病灶术前常规超声检查,明确病灶的位置、大小、回声、毗邻以及血流情况,结合CT、MRI等影像检查,综合分析后,在超声引导下将活检针由导针引入,进行穿刺取材,送病理检查。结果40例胸部病灶行51次活检,24次行细胞学检查,40例行组织学检查,6次行抗酸杆菌检查。穿刺的病理结果恶性21例,良性13例,可疑或无确定诊断6例。胸部病灶超声引导下穿刺的确诊率为8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对胸部疑难病灶的穿刺是一种安全的、简单的、无放射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