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罕见的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8F-FDG PET-CT在其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传统影像学检查不可替代的优势,可有效地鉴别肿瘤组织与炎性病变,并识别出隐匿鼻部受累;能够更加准确地检出病变和评估全身受累情况,进而协助制定放疗计划;在不同诊疗阶段采用PET-CT评估疗效可为预后评价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有效的肾功能检测手段,提高肾功能异常检出率。方法 患者在肾图检查当日或次日留晨稀释尿行尿三蛋白检查,结果与肾图一并作肾功能综合分析。另行尿常规和血 Cr、 B U N 检查,为对照参考指标。结果 联合检查法肾功异常检出率达982 % ,明显高于单作肾图的787 % 及单检尿三蛋白的885 % 。结论 联合检查法提高了肾功异常检出率,弥补了单作肾图及尿三蛋白的不足。该法亦明显优于常规的尿常规、 Cr、 Bun 肾功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梁颖  吴宁  李蒙  郑容  刘瑛  张雯杰  赵平 《癌症进展》2011,9(3):228-232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查找结肠直肠癌术后CEA再次增高患者可能复发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7例结肠直肠癌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均术前肿瘤标志物CEA升高,术后有/无放、化疗,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EA降至正常范围,后临床随访中再次出现CEA增高,临床怀疑复发转移,行18F-FDG PET-CT全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18F—PET-CT进行肿瘤筛查的价值。方法2006年9月~2008年11月在我院行PET—CT检查进行肿瘤筛查者72例,男性50人,女性22人,年龄30~80岁(中位46岁)。吸烟者及曾经吸烟者20人,吸烟量10~40包/年,承认二手吸烟者23人。所有受检者行全身PET—CT显像,范围为头顶至双大腿上段。PETCT扫描后行屏气低剂量胸部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32mAs,125mm层厚)。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记录。结果发现恶性肿瘤2例(27%),均有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肺癌1例(T1N0M0),甲状腺癌1例(T1N1M0)。发现良性肿瘤;例(甲状腺腺瘤)。发现肺非钙化性结节28例(38.3%,多发14例,单发14例,直径5mm~21mm),除1例外均无明显放射性摄取增高。6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出现放射性摄取增高(最大SUV1.1~71),其中含钙化1例。头部及腹部未见重要异常发现。电话随诊41例(时间3~15个月)均无异常发现。结论全身PET—CT可检出多种早期肿瘤。  相似文献   
5.
18F-FDC PET-CT实现了对PET和CT两种技术的互补,比单纯用PET或CT提高了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与准确性。现从PET-CT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PET-CT的局限性以及成本一效益三方面来探讨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为降低辐射剂量,探讨淋巴瘤化疗后采用受侵区域PET-CT扫描评价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化疗前、后均行全身PET-CT扫描的淋巴瘤初诊患者。将化疗前PET-CT所示的淋巴瘤侵犯范围定义为受侵区域,化疗后假设采用受侵区域PET-CT扫描,比较其与全身PET-CT扫描在疗效评价方面的差异。对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扫描疗效评价结果一致者,比较其有效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差异。结果 在评价淋巴瘤化疗后疗效方面,全身PET-CT扫描示37例达到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3例进展(PD),受侵区域PET-CT示37例达到CR、14例PR、2例PD。37例CR者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扫描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5.0±1.7)和(12.0±2.5)mSv(Z=-5.307,P<0.05)、扫描时间分别为(19.5±2.6)与(11.3±4.4)s(Z=-5.324,P<0.05)。结论 化疗后达到CR者行受侵区域PET-CT扫描,其疗效与全身PET-CT扫描相同,减少了PET-CT扫描的有效剂量和时间。化疗后PR或PD者受侵区域PET-CT扫描的疗效评价结果与全身扫描不同,应行全身PET-CT扫描评价化疗后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瘤18F-FDG PET/CT中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病理证实、18F-FDG PET/CT和Ki-67免疫组化资料完整的淋巴瘤患者,分析SUVmax与临床分期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病理分型淋巴瘤SUVmax差异,绘制ROC曲线,获得SUVmax诊断侵袭性淋巴瘤的界值。结果 SUVmax与淋巴瘤临床分期无相关(r=0.04,P=0.544)。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SUVmax分别为11.53±5.58和11.84±6.82(Z=-0.256,P=0.798);侵袭性淋巴瘤SUVmax(13.02±6.53)高于惰性淋巴瘤(6.81±5.71,Z=-4.226,P0.001);以SUVmax=8.4为预测侵袭性淋巴瘤的界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5%和77.3%。早期和晚期淋巴瘤SUVmax与Ki-67指数均呈正相关(r=0.44,P0.001;r=0.43,P=0.002)。结论淋巴瘤18F-FDG PET/CT SUVmax与临床分期不相关,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可预测侵袭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胰腺癌病灶的^18F-FDG摄取程度(SUV)与手术切除标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考察SUV是否能够于疗前在体评估胰腺癌的血管生成状态。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于我科行PET—CT检查后行手术切除的1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化疗。记录PET—CT图像中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胰腺癌标本的MVD及VEGF表达。结果10例胰腺癌病灶的中位SUVmax为4.7(3.3~5.9),中位MVD为67(49~110),VEGF(-)4例,VEGF(+)3例,VEGF(++)3例。取中位SUVmax=4.7为界值点分组对比可知,VEGF(++)患者的SUVmax高于VEGF(+)/(-)患者,且MVD计数较高与SUVmax偏高存在一定正相关趋势。结论本组小样本结果初步表明,胰腺导管腺癌的SUVmax越高,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SUVmax与VEGF表达和MVD计数存在正相关趋势的可能,初步提示^18F—FDG PET—CT检查有可能于疗前在体评估胰腺癌的血管生成状态,有望为临床是否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名右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