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ArcCHECK-3DVH系统在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三维剂量验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基于Monaco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的20例鼻咽癌患者VMAT计划,利用ArcCHECK-3DVH系统进行患者计划的验证。比较TPS计算剂量与ArcCHECK-3DVH系统基于测量重建剂量的三维γ通过率(3%/3 mm, TH=10%),以及靶区剂量参数[D98%]、[D2%]和[Dmean]与危及器官剂量参数[Dmax]和[Dmean]等。结果:患者计划验证的三维γ通过率为98.20%(97.75%, 99.20%),TPS计算靶区内剂量和ArcCHECK-3DVH重建的剂量在[D98%]、[D2%]和[Dmean]参数上的差异值大部分小于3%,极个别情况的最大差异值在5%以内,绝大部分患者除PGTVnd外的各个靶区γ通过率为90%以上;各个危及器官对应的[Dmax]和[Dmean]剂量参数差异值均小于6%,γ通过率均在93%以上。结论:ArcCHECK-3DVH系统重建的剂量结果与TPS计算结果符合较好,为鼻咽癌VMAT计划剂量验证提供了丰富的剂量参数信息,有助于患者治疗计划的质量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Pinnacle V9.10计划系统脚本函数,在没有配置动态计划模块的情况下,实现鼻咽癌在线自适应放疗。方法编辑并嵌入脚本函数,借助西门子滑轨CT和IBA Compass三维剂量验证系统,在医生和物理师共同参与下,依次进行一例鼻咽癌放疗计划的移植、靶区和危及器官轮廓的移植和修改、计划评估、新计划的生成和剂量的在线验证。结果利用脚本函数及人工手动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4个分次的在线自适应放疗,其中计划更新1次。结论脚本函数的应用能够协助放疗工作人员实现在线自适应放疗,但在线计划的重新优化效率和累积剂量的精确评估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基于Auto-planning技术的早期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和常规VMAT计划之间的剂量学差异以及计划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早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innacle3计划系统的Auto-planning自动计划模块行VMAT自动计划设计,相应的常规VMAT计划由经验丰富的物理师完成设计,分别为aVMAT和mVMAT。对两组计划的肿瘤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剂量学、机器跳数和计划设计时间进行比较和评估。结果:两组计划靶区的剂量覆盖和适形度均满足处方要求。aVMAT组的PGTV、PTV2的剂量均匀性指数明显优于mVMAT组,但两者的适形度指数无显著差异性。此外,aVMAT计划比mVMAT计划可以更好地保护脊髓,而且在降低脑干的受照剂量亦具有优势。与mVMAT组相比,aVMAT组的平均机器跳数MU减少6.83%,平均计划设计时间减少14.50%。结论:对于早期鼻咽癌,基于Auto-planning技术所产生的自动VMAT计划,比常规VMAT计划具有更佳的靶区剂量分布,且更好地降低正常组织的剂量,同时具有更高的优化效率和计划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测量软骨厚度,观察前后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造模,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为RA模型组和BMSCs治疗组,每组18只,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组经1、2、3个月后,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BMSCs治疗组治疗1、2、3个月后,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结论:MRI可用于评价BMSCs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软骨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仍没有合适的标记方法追踪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修复及基因治疗的效果。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转染后干细胞活性的变化,以寻找稳定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05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干细胞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2月龄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只,由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基地提供。重组腺病毒Ad5/F35-EGFP为北京本元正阳基因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法纯化扩增。取传至第4代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标志的表达,消化离心重悬后进行计数,平均分成5组,每组细胞数5.0×105个,接种于25 m2培养瓶,空白组加入50 μL的PBS液,剩余4组加入重组腺病毒Ad5/F35-EGFP进行转染,感染复数(MOI)分别为10,20,50,100,继续传代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状态及表面标志鉴定,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及活性变化。 结果:原代培养48 h后见细胞贴壁,8 d时细胞铺满瓶底80%以上,绝大多数呈梭形,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加快,三四天即可传代,第4代细胞CD29和CD44呈阳性表达,CD34与CD45呈阴性表达。转染后24 h可见绿色荧光,7 d时荧光最强,细胞转染率与感染复数值的呈线性增长关系,至49 d时仍可见绿色荧光。转染后0,7,14,28,49 d,感染复数=50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均与空白组基本相似(P均> 0.05),即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 结论:重组腺病毒载体能高效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复数为50时较为理想,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持续表达49 d,且标记后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和多向分化潜能,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观察软骨厚度及滑膜体积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制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滑膜体积和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1,2,3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组滑膜进行性增厚,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滑膜增厚程度减轻,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提示MRI可用于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学术背景:近来研究发现,在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局部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目的:对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中的表达、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51-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nerve growth factor,bone fracture,repair,osteogenesis”。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CNKI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神经生长因子,骨折,修复”。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②骨折修复的过程。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作用的实验或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或综述类文章。 文献评价:共收集到59篇相关文献,28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1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章。符合纳入标准的28篇文章中,分别涉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发展、生物学特性9篇,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5篇,骨折修复过程中参与的因子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4篇,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的修复作用10篇。 资料综合:①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均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②神经生长因子主要由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产生。其被这些神经元轴突摄取后逆行运输至胞体,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神经细胞的基因转录而发挥生物效应,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刺激轴突的生长,并对外周神经的发育、营养起重要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是通过促进骨折部位神经的再生参与骨折修复。③骨折愈合的机制十分复杂,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组织的作用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相互交叉的,其机制尚未完全探明。 结论:虽然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折修复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急性放射性口炎应用捷克信联合抗辐喷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所致急性放射性口炎患者10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观察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56.32±7.86)岁;对照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55.87±8.39)岁。两组均给予剂量模式为6 996 cGy/33 f,每周5次的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抗辐喷;观察组采用捷克信联合抗辐喷。两组患者在放疗结束后7 d评估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短期疗效,治疗前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分级、疼痛数字评分标准(NRS)评分、口腔评估指南(OAG)量表评分、唾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 结果观察组治疗7d的短期疗效总有效率为84.31%,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严重程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RS评分、OAG评分、唾液IL-6和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NRS评分、OAG评分、唾液IL-6和TNF-α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5±0.45)分 vs (3.76±0.63)分,P<0.001]、[(9.20±1.05)分 vs (12.76±1.96)分,P<0.001]、[(13.85±2.97)ng/L vs (21.08±4.43)ng/L,P<0.001]、[(28.49±5.24)ng/L vs (39.96±6.56)ng/L,P<0.001]。 结论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急性放射性口炎应用捷克信联合抗辐喷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独抗辐喷的疗效,可减轻疼痛,改善口腔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放射治疗已成为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选择何种放射治疗技术以及如何提高放射治疗计划的质量是现在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探讨早期鼻咽癌手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manual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mVMAT)计划和自动调强放射治疗(automatic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aIMRT)计划之间的剂量学差异,评估2种计划质量。方法选取2017-01-01-2018-12-3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例早期鼻咽癌患者。采用Pinnacle3计划系统对每位患者分别进行aIMRT计划和mVMAT计划的设计,统一给予计划肿瘤靶区(planning gross target volume,PGTV)处方剂量70Gy/32次,采用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肿瘤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适形性指数(conformal index,CI)、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机器跳数和计划设计时间进行评估。结果 2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处方剂量要求。2种计划PGTV的HI(t=-0.86,P>0.05)和CI(t=0.7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剂量(D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3;PTV2的HI(t=0.79,P>0.05)和CI(t=-0.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计划脊髓的受照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P<0.01;aIMRT计划中脊髓平均剂量减少了约8.00%。同时aIMRT计划对降低脑干、视神经、视交叉等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亦具有一定的优势。mVMAT计划中机器跳数少于aIMRT计划(t=-6.17,P<0.01),平均机器跳数减少了约15.18%;但是,mVMAT计划设计时间大于aIMRT计划(t=25.29,P<0.01),平均设计时间增加了约217.78%。结论相比手动VMAT计划,自动IMRT计划对早期鼻咽癌具有同等或相似的靶区适形度及剂量分布均匀性,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显著减少计划设计时间。自动IMRT计划具有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早期鼻咽癌IMRT技术的选择提供数据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
学术背景:近来研究发现,在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局部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目的:对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中的表达、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51-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nerve growth factor,bone fracture,repair,osteogenesis".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CNKI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神经生长因子,骨折,修复".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②骨折修复的过程.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作用的实验或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或综述类文章.文献评价:共收集到59篇相关文献,28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1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章.符合纳入标准的28篇文章中,分别涉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发展、生物学特性9篇,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5篇,骨折修复过程中参与的因子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4篇,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的修复作用10篇.资料综合:①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均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②神经生长因子主要由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产生,其被这些神经元轴突摄取后逆行运输至胞体,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神经细胞的基因转录而发挥生物效应,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刺激轴突的生长,并对外周神经的发育、营养起重要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是通过促进骨折部位神经的再生参与骨折修复.③骨折愈合的机制十分复杂,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组织的作用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相互交叉的,其机制尚未完全探明.结论:虽然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折修复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