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可手术切除胰腺癌的CT表现,以降低盲目手术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未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CT表现。结果31例患者均见周围血管受侵征象,以肠系膜上静脉最易受侵;13例患者出现周围脏器受侵,18例出现肝转移和腹水,2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包括MPR和MIP)为显示胰腺周围血管的较好方法,而胰腺癌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为胰腺周围血管受侵。  相似文献   
2.
MSCT、MRCP、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患者先行MSCT及MRCP检查,后行ERCP检查,将三者结果对照。结果:MRCP和ERCP对胆系结石、胆管内肿瘤和胆管炎性狭窄症诊断符合率高,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ERCP及MSCT对乳头部肿瘤及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诊断符合率高,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MSCT对胰头癌诊断符合率高,与MRCP和ERCP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的检查方法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疸的敏感度不同,联合应用不同的方法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DCT扫描对胰腺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胰腺脂肪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2例均定位明确,并明确定性。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74—120Hu,1例夹杂纤细条索状稍高密度影。2例均增强扫描,1例增强后病灶内见轻度条状强化。结论胰腺脂肪瘤具有典型CT表现,C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5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肉瘤、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纤维肉瘤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各1例)^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20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中,18例形态不规则,15例边界不清,14例^18F-FDG摄取不均匀,2例可见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为2.3-28.1 cm,平均(9.3±6.7)cm;SUVmax为3.2-32.7,平均12.9±8.1。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DCT扫描对胰腺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胰腺脂肪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2例均定位明确,并明确定性。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74—120Hu,1例夹杂纤细条索状稍高密度影。2例均增强扫描,1例增强后病灶内见轻度条状强化。结论胰腺脂肪瘤具有典型CT表现,C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CT三期增强扫描和MPR(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在胃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术前经病理证实的35例胃癌患者行16层CT三期增强扫描和MPR处理,并做出CT分期诊断。结果16层CT三期增强扫描和MPR结合对胃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85%,肿瘤在Z轴方向生长的范围判断方面,MPR图像明显优于常规轴位图像。结论16层CT三期增强扫描和MPR结合对胃癌分期有很高的准确性,而MPR在肿瘤的Z轴生长范围的判断方面颇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甲基化状态和p53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选择p53基因第5外显子,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paII和MspI酶切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DNA,经PCR扩增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10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有71%的患者p53蛋白表达阳性,54%的患者具有p53蛋白基因的高甲基化,50%同时有p53蛋白表达阳性和p53基因的高甲基化。结论提示p53基因高甲基化状态引起的突变或失活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肿瘤样病变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肿瘤样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其中骨嗜酸性肉芽肿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3例。结果 10例骨肿瘤样病变中,9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发生于肋骨5例,脊柱3例,肱骨及顶骨各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18F-FDG PET/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18F-FDG摄取均匀性增高,SUVmax为6.1~15.4;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8F-FDG PET/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但邻近脂肪间隙存在,18F-FDG摄取不同程度增高,SUVmax为3.8~6.3。动脉瘤样骨囊肿18F-FDG PET/CT表现为膨胀性囊状或皂泡样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环,18F-FDG摄取不均匀性增高,SUVmax为2.8~6.9。三者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64,P=0.102)。结论 骨肿瘤样病变18F-FDG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前临床大多以CT检查结果为常规放疗靶区勾画的依据.NSCLC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或阻塞性肺炎时,CT上较难判断肿瘤真实边界,不同医师勾画的GTV存在较大差异.18^F-FDG PET显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指导放疗靶区的勾画,不过其在肿瘤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4].18^F-FLT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状态,较18^F-FDG有更高的特异性.笔者观察了14例NSCLC患者的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结果与CT检查结果对诊断分期和GTV勾画的影响,探讨18F-FLT在NSCLC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