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范元杰  许勇  陈小玲  冯仕勇 《吉林医学》2011,32(16):3274-3275
目的:进一步认识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死亡10例,抢救成功率60%,死亡率40%,其中,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晚期、扩张型心肌病伴慢性心功能不全者死亡率高。结论:心源性休克病因复杂,临床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同时应针对不同心脏基础病变,争分夺秒,正确实施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2.
冯仕勇  许勇 《山东医药》2011,51(13):66-6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LAD为罪犯血管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LAD单支狭窄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及216例造影正常患者的冠脉造影影像,比较各组肌桥的发生率,并对发生肌桥患者的年龄及肌桥的基本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肌桥均位于LAD,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LAD肌桥的发生率为15.8%,明显高于造影正常组(6.0%)(P〈0.05)。各组肌桥患者的年龄、肌桥距LAD开口距离、肌桥长度及收缩期肌桥的缩窄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在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的冠心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接受介入治疗置入DES,合并房颤病史或新诊断的房颤患者549名,根据患者出院后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分为三组:三联抗栓治疗组(华法林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简称TT组,n=11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简称DT组,n=347)和华法林加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组(简称WS组,n=87)。随访12个月。初级终点为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以及缺血性卒中。次级终点为安全性终点,包括TIMI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结果与其他两组比较,TT组的MACCE发生率最低(7.1%、21.5%、17.3%,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未服用华法林(HR=2.27;95%CI:1.39~3.70;P〈0.01)及CHASD2评分≥2(HR=2.49;95%CI:1.51~4.11;P〈0.01)是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三组间TIMI主要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6%、1.8%、2.5%,P〉0.05),但TT组TIMI次要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10.7%、4.9%、4.2%,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15;95%CI:1.07~1.22;P〈0.01)和既往消化道溃疡病史(HR=3.92;95%CI:2.09~7.37;P〈0.01)是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于接受DES的房颤患者,三联抗栓治疗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最强,可明显降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其总出血事件发生风险亦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表现及特点。方法:连续入选自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患者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A组)和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B组),其中B组患者又分为B1组(Hcy20μmol/L)和B2组(Hcy≥20μmol/L)。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种类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入选高血压患者242例,其中H型高血压组(B组)患者136例(56.2%)。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和反勺型者均明显增多(非勺型:75.7%vs.34.9%,P0.001;反勺型:33.1%vs.18.9%,P=0.017),晨峰血压水平明显升高[(169±10)vs.(160±7)mmHg(1mmHg=0.133kPa),P=0.036]。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B2组患者反勺型血压明显高于B1组(43.8%vs.23.6%,P=0.013),晨峰血压水平也明显高于B1组[(174±9)vs.(166±9)mmHg,P=0.042]。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及反勺型者明显增多,晨峰血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顽固性高血压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和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住院部诊治的38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生活方式不良29例(76.3%),其中高盐饮食22例(57.9%),嗜酒者17例(44.7%),肥胖BMI≥28kg/m者13例(34.2%),焦虑失眠16例(42.1%);伴肾脏损害6例(占15.8%),左心室肥厚16例(占42.1%);合并糖尿病11例(占28.9%),高脂血症16例(占42.1%),内风湿性关节炎1例(占2.6%);治疗不当23例(占60.5%);继发性高血压1例(占2.6%)。经个体化治疗并随访6个月以上血压最终达标者23例(达标率60.5%),血压未达标者14例,死亡1例。结论顽固性高血压原因较多,注意患者的优化、个体化治疗,可提高控制率。  相似文献   
6.
尽早诊治抑郁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龙  陈小玲  冯仕勇 《四川医学》2009,30(7):1092-1093
目的探讨尽早诊治抑郁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对46例合并抑郁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原有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20mg,1次/d治疗客周后,进行前后血压监测和HAMD评分的对比。结果联合抗抑郁治疗后,患者坐位血压、动态血压和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抗抑郁治疗有利于老年合并抑郁症患者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同时观察氯吡咯雷低反应对ACS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342名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与服用24h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按照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分为低反应组和正常反应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MACE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绞痛)和出血并发症。结果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患者54例(15.8%),氯吡格雷正常的患者288例(84.2%)。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26例(7.6%),其中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为11例(20.4%,11/54),正常反应组为15例(5.2%,15/288),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口服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与正常反应组相比,氯吡格雷低反应组MACE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