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脏器切除在外科治疗贲门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随机分析手术切除贲门癌217例。根据能满足肿瘤切除的安全范围而进行近端胃切除186例,全胃切除31例。以肉眼观察有无侵犯及便于淋巴结清扫为标准决定联合切除的脏器。其中联合脏器切除92例,包括联合脾及胰尾切除82例,单纯脾切除10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三组,即无联合脏器切除组125例,联合单纯脾切除组10例,联合胰脾切除组82例。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07h、3.09h及3.77h: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3.8d、31.2d及25.9d;术后并发症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脾切除(包括胰脾切除)92例中,切除第10组淋巴结共92枚,乎均每例1枚;无联合脾切除125例中,无第10组淋巴结切除。联合腺胰切除82例,共切除第11组淋巴结107枚,乎均每例1.3枚。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生存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Ⅲ期联合切除组的生存率较高,而在Ⅳ期则无联合切除组的生存率较高,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难以以肉眼准确判断肿瘤周围脏器是否受累。联合脏器切除不增加贲门癌手术的并发症。联合脾及胰尾切除对清扫第10、11组淋巴结及提高生存率有积极意义,尤其对Ⅲ期的病例意义似乎更大,但联合脏器切除的原则是在确保肿瘤学根治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贲门癌手术径路与疗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径路的选择与外科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天津市肿瘤医院资料完整的贲门癌手术切除病例217例,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径路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判定各径路的优劣。结果:腹部径路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易于术后恢复,但较难以切除足够长的食管及行下纵隔的淋巴结清扫。左胸径路可切除足够长的食管,有利于纵隔淋巴结的清扫,但腹腔暴露差,施行全胃切除、联合胰脾切除及5、6、8、9、12、13、14等组淋巴结的清扫有一定的难度。胸腹联合径路腹腔暴露好,便于行全胃切除及脏器联合切除,能切除足够长的食管和施行彻底的下纵隔淋巴结清扫并能进行D2淋巴结清扫,对肿瘤不能切除的患者避免了开胸探查,但是创伤大,可能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和较高的死亡率。结论:3种手术径路各有其优缺点。手术径路的选择需根据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疾病分期、患者体质以及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决定。单一的手术径路并非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贲门癌外科治疗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贲门癌的定义由于原发于食管下端、贲门及贲门下方胃近端的恶性肿瘤均可浸润至食管-胃交界部,所以临床上习惯性将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泛称为贲门癌。日本学者将食管下端及胃上端各2cm之内的范围定为贲门区;美国学者将病灶中心位于食管-胃黏膜交界线上1 cm、下2 cm区域内的癌称为贲门癌;我国则将原发于或主要占据食管胃黏膜交界线下2cm 范围内的癌定为贲门癌。1998年国际胃癌联合会和国际食管疾病学会协作会议将解剖学上贲门的上、下5cm范围内的食管和胃发生的癌定义为贲门区域癌,并将该区域的肿瘤分为3个类型:I型,发生于远端食管黏膜的腺癌,通常起源于食管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区(即Barrett’s食管),能够从上方浸润食管-胃交界部;Ⅱ型,真正意义的贲门癌,指发生于解剖学贲门或食管-胃交界部的肠上皮化生区,又称交界部癌;Ⅲ型,贲门下的胃癌,并从下方浸润食管-胃交界部及食管的下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食管良性疾病误诊为食管癌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 17例良性疾病误诊为食管癌而行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 ,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上消化道造影、食管镜、组织学的误诊率分别为 88 2 %、5 2 9%及 0 ;前两者各种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结论 :坚持以病理为依据是减少误诊食管癌的重要准则 ;多种检查相结合及必要时复查可减少误诊 ;提高临床医生自身对辅助检查的诊断及评价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黄景陶  赵锡江 《天津医药》2006,34(6):381-383
目的:探讨贲门癌根治术中胰脾联合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贲门癌根治术217例,按术式不同分为3组,单纯贲门切除组125例,联合胰脾切除组82例,联合脾切除组10例,统计有关临床资料,研究联合胰、脾切除的利弊.结果:联合胰、脾切除组手术时间较长,但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脾转移率分别为<7.4%及1%;联合胰脾切除对第10、11组淋巴结的清除有显著影响;Ⅲ期患者胰脾联合切除组的生存率稍高,而Ⅳ期患者无联合切除组生存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贲门癌胰脾联合切除安全可行,有利于第10、11组淋巴结的清除,但以切除胰、脾转移为目的的常规胰脾联合切除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黄景陶  赵锡江 《天津医药》2005,33(9):547-549
目的:比较经腹、经胸及经胸腹联合径路行贲门癌根治术的利弊,指导临床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随机抽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7例贲门癌根治术患者,从手术损伤、操作便利性、术后恢复、允许的切除范围及术后生存率几方面.对3种径路进行比较。结果:经腹径路失血少、手术时间短;经胸径路上切缘距离最长但全胃切除最少:全胃切除及胰脾联合切除多经胸腹联合径路完成;3种径路的切端阳性率及术后生存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3种径路各有利弊。对于病变局限于腹内、未侵犯食管或心肺功能较差者,宜选择经腹径路;对于有食管侵犯、而胃部病灶较小、未发现腹内转移的较早期病变,宜经左胸施术;对于病灶较大,胸、腹内均可能存在外侵或淋巴转移,并且能够耐受者,可考虑经胸腹联合径路施术。  相似文献   
7.
贲门癌食管及胃切除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贲门癌外科治疗中食管及胃的适宜切除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贲门癌217例,其中近端胃 食管下段切除186例,全胃 食管下段切除31例。根治性切除191例,姑息性切除26例。为保证切缘距肿瘤距离的精确性,以切除后标本测量值和术中目测值双重对比判断。结果标本上切端距肿瘤上缘0~5cm;下切端距肿瘤下缘0.5~19cm。术中目测上切端距肿瘤上缘3.3cm;下切端距肿瘤下缘平均4.7cm。将实测距离转化为术中目测距离,则上切端距肿瘤为0~11.6cm,下切端距肿瘤0.65~24.7cm。上切端阳性36例,阳性率17.4%;下切端阳性6例,阳性率2.9%。上切缘最大标本距离4cm,下切缘8cm,即上切缘目测距离9.3cm,下切缘10.4cm时仍有切缘阳性的发生。术中目测距离达7cm时切缘阳性率为3.7%。结论施行贲门癌切除术时为避免上切端阳性的发生,至少应在肿瘤上缘以上7cm处切断食管;应从病变的部位及大小、对淋巴结清扫的影响、切缘有否可能阳性、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尽可能保证切缘阴性和切除彻底性的前提下尽量不作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贲门癌淋巴结分组分站转移规律。方法统计217例贲门癌手术病例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及转移度,总结其规律。结果第一站转移率、转移度均为最高,并呈现逐站下降趋势,同时第7、9组也具有较高转移率。结论贲门癌淋巴结转移重点在腹腔;逐站转移与跳跃式转移并存;第7组具有高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质食管镜联合可弯曲气管镜方法用于治疗困难性食管异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1月应用硬质食管镜结合可弯曲气管镜取出的11例软性胃镜难以取出的困难性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食管异物的位置、大小、手术时间、损伤情况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食管异物上缘距食管入口2.5~21 cm,颈段2例、胸上段4例、胸中段4例、胸下段1例。误吞异物长径25~40 mm,食管支架长度85~170 mm。手术时间8~100 min。除1例牛肉异物者食管壁无明显损伤外,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食管壁损伤。所有异物均成功取出。并发症3例:食管壁脓肿、纵膈脓肿、气管食管瘘各1例,均为术前形成。结论:硬质食管镜联合可弯曲气管镜能取出胃镜难以取出的困难性食管异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剧烈呕吐后突发上腹痛10余小时入院。发病前1周严重呃逆发作,伴上腹胀满感。入院前10余小时出现剧烈呕吐,呕吐后出现上腹痛,伴轻微右胸痛。33年前行阑尾切除术,有术后肠粘连、不全肠梗阻、间断呃逆病史,经常出现返流症状。1个月前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补液。第2d右胸痛明显加重,并出现憋气、心悸症状。查体:T 39.5℃,呼吸急促,膝胸卧位。右胸隆起,皮下捻发感,右肺呼吸音消失。CT示右侧张力性气胸、胸腔积液、纵隔及皮下气肿。胸穿抽出黄绿色浑浊液体。诊断为自发性食管破裂,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1300 mL黄绿色浑浊液体并有大量气体排出。急症行右开胸探查手术,见胸腔内大量脓苔及胃内容物,食管下段有一个长约2.5 cm纵行全层裂口,行胸腔及纵隔清理,食管裂口缝合修补,应用邻近带蒂胸膜瓣包埋加固,在纵隔及胸腔分别置入引流管。术后第4d再次出现频繁呃逆,胸腔及纵隔引流由清亮转为脓性浑浊液体,考虑为再发食管破裂。于术后第6d行内镜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术,见原食管破裂修补处有一直径约0.5 cm裂口,被覆较多脓苔。营养管末端置入空肠起始部以远20 cm,注入造影剂,发现近端空肠淤张、造影剂通过缓慢。置管后试行肠内营养治疗2 d,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症状,并可见营养液由胸腔引流管引出。中止肠内营养,继续静脉营养治疗。考虑患者合并频繁呃逆、返流及腹胀等症状,不利于裂口的愈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遵循降逆和胃治则,加用中药及针刺疗法控制呃逆发作、改善胃肠道功能。中药基础方:刀豆15 g,丁香3 g,陈皮10 g,石斛20 g,旋复花10 g,赭石30 g,半夏10 g,白芍15 g,甘草6 g,竹茹10 g,黄连10 g,降香10 g,砂仁15 g,太子参10 g,茯苓20 g,白术10 g,焦三仙30 g。1剂/d,水煎服,分2次经营养管注入。针刺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配穴:攒竹、翳风、天枢、关元;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术后20 d,呃逆、返流等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0 d,呃逆、腹痛、腹胀等症状完全缓解,经空肠营养管注入肠内营养液,并应用生理盐水行持续胸腔冲洗。术后50 d,经X光检查确认食管裂口愈合,恢复经口进食,脓胸痊愈并拔除引流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