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治疗骨折术后急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80例骨折术后急性疼痛患者,拟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或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治疗,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镇痛负荷剂量均为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并继以2 ml/h静脉持续泵注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A组)及酮咯酸氨丁三醇0.25 mg/kg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10 mg(B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法)评分法评价给药前(T1)、给药后10 min、1 h、2 h、4 h、6 h(分别为T2、T3、T4、T5、T6)时的镇痛效果,并记录胃部不适、干呕或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1时点相比,两组T2、T3、T4、T5、T6时点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T2-T5时点相比,两组的VAS评分在T6时点升高(P〈0.05)。T6时点A组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B组胃部不适、干呕或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酮或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可有效控制骨折术后急性疼痛,其中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的使用可明显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有效镇痛时间稍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未产妇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拟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未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干预组采用术前心理干预后,行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麻醉效果、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评分、丙泊酚用量和手术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经心理干预后,SA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手术前后S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麻醉效果较好,差异显著(P<0.05),麻醉效果达优率相对升高(86.7%vs56.7%),FPS-R评分显著降低(P<0.05),丙泊酚用量也明显减少(P<0.05),但手术时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不但能减轻患者焦虑情绪,而且在改善麻醉、镇痛效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等比重与重比重两种不同的布比卡因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I-Ⅱ级拟行剖宫产手术病例80例,随机分为等比重组I组和重比重组H组各40例。均采用单纯腰麻技术,经L3-4行腰麻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0.5%布比卡因2mL,观察两组注药后5min、10min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的变化;最高麻醉平面、麻醉完全起效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蛛网膜下腔注药后两组均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升高,H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I组变化大而且出现早。麻醉完全起效时间H组较I组早且并发症多。结论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麻醉平稳,产妇安全舒适,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腰麻复合硬膜外不同给药方式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子宫全切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腰麻复合硬膜外持续泵注药,Ⅱ组腰麻复合硬膜外间断注药,并监测及记录相应时点的ECG、MAP、HR、局麻药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2组麻醉效果满意,Ⅰ组麻醉维持局麻药用量少于Ⅱ组(P<0.05),诱导期2组MAP缓慢下降20 min时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在整个手术期间,Ⅰ组的MAP比Ⅱ组平稳,2组HR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微泵持续输注能得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忠虎  马从学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15-3416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心肌缺血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术前心电图检查示:有心肌缺血的40例胸科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A组)和全麻组(B组),每组各20例。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前、术中及术后心电图变化(ST-T变化)及SBP、DBP、HR、CVP、SpO2,记录麻醉前、插管后5分钟、手术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小时及拔管后的SBP、DBP、HR及RPP。结果:A组病人术中及术后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较麻醉前明显改善(P〈0.01),ST段升高或降低的幅度明显恢复,T波低平或倒置明显恢复。B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gt;0.05)。A组插管后、术中及拔管后SBP均低于麻醉前(P〈0.05)。B组插管后、术中SBP低于麻醉前(P〈0.05),拔管后SBP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1)。A组的HR呈减慢趋势,且明显慢于B组(P〈0.01)。A组插管后、术中及拔管后RPP均明显小于麻醉前(P〈0.01)。B组插管后及术中RPP小于麻醉前(P〈0.05),但拔管后RPP明显大于麻醉前(P〈0.01),且B组插管后、术中及拔管后的RPP明显大于A组(P〈0.01)。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制麦克风光棒联合导管芯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2例已预料困难气道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制麦克风光棒联合导管芯气管插管组(Ⅰ组)和普通喉镜气管插管组(Ⅱ组),每组21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观察气管插管并发症如插管即刻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口咽黏膜出血以及术后6h的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情况。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90.5%VS57.1%)明显增高(P〈0.05),插管时间(86±19)s vs(276±36)s明显缩短(P〈0.05);Ⅰ组的插管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变、口咽黏膜出血、术后6h咽喉痛和声音嘶哑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自制麦克风光棒联合导管芯对困难气管插管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个性化护理联合七氟醚吸入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B组:进行个性化护理的同时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F组:进行个性化护理的同时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实施麻醉诱导,待意识消失时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穿刺成功后停用七氟醚,继续面罩吸氧.监测并记录周围静脉穿刺时的反应评分、疼痛评分、一次性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患儿哭闹的例数,并观察患儿的依从性情况.结果 2组患儿反应评分、疼痛评分、一次性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患儿哭闹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儿的依从性明显好于B组.结论 个性化护理联合七氟醚吸入方法对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依从性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智能障碍的产妇,往往正常分娩不能够顺利进行,产科医生多倾向于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对麻醉医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既要保障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同时又要将麻醉风险降至最低程度.我科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12例妊娠合并智能障碍产妇剖宫产术的麻醉,现将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倪绍端  马从学  王光磊 《吉林医学》2013,(36):7674-7675
目的:探讨单用酮咯酸氨丁兰醇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曲马多用于治疗急性骨折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骨折后疼痛需要治疗患者80例,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或联合曲马多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静脉推注酮咯酸氨丁三醇0.5mg/k譬(A组)、酮咯酸氨丁三醇0.25mg/kg加曲马多0.5mg/kg(B组)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分法评价给药前(T。)、给药后10min、1h、2h、4h、6h(分别为T2、L3、L4、T5、T6)时镇痛效果,并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①组内比较:与T1时相比,两组T2、L3、L4、T5、T6;、L时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VAS评分在T2、T3、T4、T,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VAS评分在T。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T1、T2、T3、T4、T5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时A组的VAS评分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胃部不适、干呕或呕吐不良反应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骨折后疼痛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酮或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曲马多治疗止痛效果理想,其中咯酸氨丁三醇联合曲马多不良反应较少,但作用时间略短。  相似文献   
10.
刘忠虎  马从学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57-3558
目的:探讨频发室性早搏病人的麻醉处理。方法:本组病人58例,全麻21例,持续硬膜外麻醉15例,腰麻13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9例。全麻病人和腰麻病人麻醉前给予利多卡因1~2 mg/kg缓慢静脉注射;持续硬膜外麻醉病人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病人,麻醉用药以利多卡因为主,复合少量布比卡因。术中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观察并记录病人麻醉前、麻醉后、术中、术后的BP、HR、SpO2及全麻、腰麻病人利多卡因应用前后的室性早搏次数和持续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病人麻醉前后室性早搏次数。结果:本组病人BP、HR、SpO2在麻醉前、麻醉后、术中、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全麻病人和腰麻病人利多卡因应用前室性早搏次数为(8.44±2.15)次/分,利多卡因应用后室性早搏次数为(1.76±1.43)次/分(P〈0.05);持续硬膜外麻醉病人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病人麻醉前室性早搏(7.85±2.37)次/分,麻醉后室性早搏次数为(1.83±1.12)次/分(P〈0.05)。结论:频发室性早搏病人在全麻和腰麻前经利多卡因预处理后及持续硬膜外麻醉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用局麻药利多卡因后可以显著减少室性早搏次数,甚至消除室性早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