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细胞中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胃癌细胞中nm23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作者采用链霉素,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7例手术切除胃癌细胞中的nm23蛋白表达。结果nm23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8.7%;在管状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其余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2.
病例 女 ,6 2岁。因左腹部肿块逐渐增大 19年 ,于1994 - 0 3~ 10日入院。入院体检 :T36 . 5℃ ,P84次 /min ,R18次 /min,Bp2 2 /14kPa。神志清楚 ,营养中等 ,心肺无异常。左中腹部局限性膨隆 ,可扪及一约 12 . 0cm× 8. 0cm×8. 0cm大小肿块 ,质中等硬 ,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上界距左肋缘 1. 5cm ,无活动 ,有压痛及搏动 ,腹水征阴性 ,无血管性杂音。腹部B超示左侧腹膜后巨大实质性肿块 ,畸胎瘤可能性大。CT示第 3腰椎平面以下腹主动脉增宽达3. 14cm ,左侧腹膜后有一实质性肿块 ,密度均匀 ,大小为11.0cm× 8.…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术后肠屏障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大肠癌手术后肠屏障功能的变化 ,观察 2 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 ,检测血浆D -乳酸水平血中细菌DNA ,并作血细菌培养 ,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显示 :术后肠道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比值较术前倒置更为显著 ( 0 .0 2 8± 0 .0 7/0 .75± 0 .46,P <0 .0 1) ;术后 2 4,72h血浆D -乳酸水平分别 ( 4 .2 3± 0 .2 8mg/L ,3 .87± 0 .3 2mg/L)较术前 ( 3 .12± 0 .17mg/L)明显升高(P <0 .0 1)。APACHEⅡ评分 >8的大肠癌患者术后 2 4,72h血浆D -乳酸水平较APACHEⅡ评分 <8者显著增高 (P <0 .0 1) ;术前血中细菌DNA、血细菌培养均阴性 ,术后阳性率则分别为 43 .3 % ( 13 /3 0 )和 7% ( 2 /3 0 ) ;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 3 0 % ( 9/3 0 )。提示 :大肠癌手术可损害肠屏障功能 ,导致术后肠道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4.
肠粘膜屏障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述肠粘膜屏障损伤的原因及粘膜酸中毒、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炎性介质、中性多核粒细胞粘附和细胞凋亡等因素参与肠粘膜屏障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6.
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大肠癌手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对 30例大肠癌患者于手术前后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 ,检测血中细菌DNA ,血细菌培养 ,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术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计数均明显增加 (P <0 0 5 )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 (P <0 0 5 ) ,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比值较术前倒置更为显著 (0 0 2 8± 0 0 7vs.0 75± 0 4 6 ,P <0 0 1 ) ,术前血中细菌DNA和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术后阳性率则分别为 4 3% (3/30 )、7% (2 /30 ) ,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 30 % (9/30 )。结论大肠癌手术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损害肠屏障功能 ,导致细菌移位 ,增加术后感染并发症 ,围手术期应重视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理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70~1995年,共收治溃疡病穿孔患者352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5例,占7.1%。现就其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性22例,女性3例。其中60~65岁15例,66~70岁6例,70岁以上者4例。1.2 临床表现 本组除4例外,均有典型的溃疡病病史,其中10年以上者12例;有呕血和/或黑便者7例;曾行溃疡穿孔修补者2例;空腹穿孔8例;饱餐后穿孔17例;穿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肝胆术后漏的效果。方法 对肝胆术后胆漏病人结合逆行胆道造影(ERCP),实施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鼻胆管负压引流。结果 3例肝叶切除术后肝创面胆漏和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或胆囊床胆漏经采用此方法治疗后,均治愈无并发症。结论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胆道内压降,利于胆汁引流入十二指肠,促使胆漏愈合。创伤小,成功率高,治愈时间短,为术后胆漏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肝胆术后并发症21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已成为胆胰外科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我院于1990年1月至2000年6月通过EST处理肝胆术后的胆漏、胆源性胰腺炎和乳头狭窄等并发症,共计21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20~68岁。肝切除术后肝创面胆漏2例,1例为肝外伤,右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创面胆漏7个月,日漏量200ml左右。另1例为肝胆管结石,左肝外叶切除术后肝断面胆漏1月,日漏量100~200ml。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4例,均在术后3d内发生,日漏量2…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