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肿瘤学   1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新辅助化疗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6月,我科经新辅助化疗[术前顺铂+异环磷酰胺+阿霉素(cisplatin+ifosfamide+adriamycin,DDP+IFO+ADM,DIA)化疗2个周期+手术治疗+术后DIA化疗6个周期]治疗的28例肢体STS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5~62岁,中位年龄35岁。DIA 1个周期的化疗方案为:第1天DDP 120 mg/m2,第7~9天每天按序均给予ADM 30 mg/m2、IFO 2.0 g/m2,第10~11天IFO2.0 g/m2。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肺部CT及病变部位X线片,记录复发、转移、死亡情况。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RECIST)1.1评价化疗疗效;按照化疗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4.0对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8例手术均进行顺利,总失血量50~600 ml,平均260 ml,切口如期愈合。DIA化疗方案进行了术前2个周期、术后6个周期化疗,持续时间为38周,28例共进行了224个化疗周期。28例随访12~59个月,随访结束时,存活23例,其中无瘤生存20例,带瘤生存3例。本组2年无瘤生存率71.4%,2年总生存率82.1%。术后转移5例,均肺部转移而死亡;4例术后复发,复发率12.3%。4例复发患者与3例肺转移患者,于发现后先辅助三维适行放疗。经过术前化疗,肿瘤体积平均缩小(30.2±11.3)%,尤其肿瘤直径>15 cm的22例,肿瘤体积平均缩小(42.7±7.8)%;28例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ssion,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2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14例,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PD)2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42.9%,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2.9%;患者对化疗耐受性良好,主要化疗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经用药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肢体STS,术前化疗可明显缩小STS的体积,减轻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水肿,可控制微小转移灶,很好地配合STS的手术切除;能够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有利于肢体STS的保肢治疗;其近、中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是治疗STS重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骨复合旋转铰链膝关节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自2006年1月至今,对7例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行自体骨复合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30.50±9.57)岁.股骨远端5例,胫骨近端2例.原发骨巨细胞瘤3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4例;并发病理骨折3例;均为Campanacci Ⅲ期.术中行广泛性肿瘤切除,应用自体骨复合旋转铰链关节修复肿瘤骨缺损.结果 7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的近期随访,无局部复发、转移及假体松动和断裂.自体骨和宿主骨平均愈合时间为(5.0±1.3)月.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70°~110°,平均(90.00±14.82)°.结论 自体骨复合旋转铰链膝关节对于需要行肿瘤性假体置换的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国产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术的临床疗效与相关诊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手术的原因与围手术期的相关注意事项,提高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月间完成13例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手术.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5.3岁.股骨远端11例,胫骨近端2例.骨巨细胞瘤9例,骨肉瘤3例,骨韧带样纤维瘤1例.原肿瘤假体均为国产,铰链膝关节10例,旋转铰链膝关节3例.翻修手术时间为首次手术后1-29年.翻修手术原因11例为假体无菌性松动,3例为假体松动伴窦道形成,2例伴有假体断裂.翻修手术前肢体功能平均评分16.7.翻修手术时6例应用原假体,4例将原铰链膝关节更新为旋转铰链膝关节;3例单纯更换假体的松动部分.3例合并窦道的患者均行一期翻修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并获得随访,最长为8年,最短为1年,平均为3年4个月.1例骨肉瘤患者于翻修术后1年因肺转移死亡,12例无瘤生存.10例无窦道的患者中1例于术后5年发生假体再松动,余未发生与假体有关的并发症.3例合并窦道一期翻修的患者中,1例术后7年无异常,2例因感染复发而行截肢手术.11例保留住肢体的功能评分平均为23.6分.肢体长度较翻修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感染和假体断裂.翻修术前应依据患者病情决定手术的具体方式;合并窦道的患者应行二期翻修术;肿瘤假体松动诊断一旦确立,应及时行翻修手术,可获得令患者满意的肢体功能,但肢体的长度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4.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STS) 是起源于结缔组织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多种不同类型。手术是 STS 主要治疗方法,放疗也是其重要的治疗方式并且是综合治疗早期选择之一。对 STS 进行放疗已经超过 50 年历史,术前和术后放疗对于局部控制都有疗效,只是不良反应不同。软组织肉瘤放疗技术包括远距离放疗(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 、近距离放疗(组织间插植放疗、腔内后装放疗、术中放疗等) 等。放疗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放疗的精准性和确定性,降低了对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本文主要针对 STS 放疗技术以及适用原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三维重建成像对肢体软组织肉瘤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2月对23例肢体软组织肉瘤行320排CTA检查,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0~65岁(平均38岁)。肿瘤分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滑膜肉瘤5例,脂肪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结果 320排CTA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23例患者中7例行广泛切除术,16例行边缘切除术。其中2例肿瘤位于腘窝的患者,CTA显示肿瘤包绕腘动脉,术中将血管切除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随访10~40个月(平均24个月),8例复发,复发率34.8%。结论 320排CTA能提供肢体软组织肉瘤与邻近血管及器官组织的三维空间图像,是手术入路选择和术中血管处理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和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6.
骶骨和骨盆环处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该部位解剖毗邻关系复杂、存在重要脏器和神经血管等常使手术难以达到恶性骨肿瘤的外科边界。恶性肿瘤一旦侵及骶髂关节,手术过程中需要将肿瘤组织包括骶髂关节一并切除,同时重建骨盆环的完整性,必将增加手术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1月收治14例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患者.男5例,女9例.平均年龄51岁(15~66岁).恶纤组3例、转移瘤2例、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硬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2例,畸胎瘤、表皮样囊肿、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各1例.6例肿瘤局限于坐骨大孔,采用后侧入路.2例肿瘤位于坐骨大孔处,但肿瘤较大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2例肿瘤位于耻骨后方,采用前方经耻骨下支入路,切除部分耻骨下支.4例肿瘤位于骶骨前方,采用后侧入路,切除部分骶骨.结果 6例恶性肿瘤均行边缘性切除,1例硬纤维瘤患者行分块切除,1例患者术中损伤阴道,行修补术,其余13例术中未损伤盆腔脏器.术后随访6-50个月,良性肿瘤患者中1例硬纤维瘤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患者中无瘤生存1例.结论 盆腔腹膜外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盆腔腹膜外任何部位,肿瘤的切除可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决定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sibility of rotating - hinge knee aut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 for treatment of giant cell tumors.Methods Seven patients with giant cell tumor adjacent to the knee joint, comprising 5 males and 2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30.5±9.57) years old,received knee joint replacement with rotating-hinge knee autograft-prosthesis composite since January 2006.Of these lesions, five located at the distal femur and 2 at the proximal tibia.Three patients were with primary tumor and 4 with recurrent tumor.Pathological fracture was complicated in 3 patients with Campanacci stage Ⅲ disease.During operation, extensive tumor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and rotating-hinge knee aut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 was used for repair of tumor-related bone deficiency.Results During the follow-up for 12 to 36 months, no local relapse, metastasis, loosening or rupture of prosthesis were found in these 7 cases.The mean time for healing between autograft and host bone was (5±1.3) months.Active motion range of postoperative knee were 70°to 110°, with a mean of (901±4.82) ° Conclusion Rotating-hinge knee aut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 is feasible for giant cell tumor that necessitates replacement of knee joint, and its long-term efficacy needs to be followed u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对不同程度病情的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累及股骨近端的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8~61(平均24)岁。手术+术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1例,其中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8例,不刮除病灶单纯行内固定者3例;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3例。术后或第一次治疗后,每3个月按疗程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共2年。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及每次给予帕米膦酸二钠前检测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和I型胶原C端肽,并行影像学检查。采用VA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4例共接受了205次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24~55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治疗后第2年血清骨钙素水平(80.195±64.75)μg/L较治疗前(147.198±104.86)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I型胶原C端肽水平(0.672±0.61)μg/L较治疗前(1.396±0.6)μg/L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术后应用帕米膦酸二钠的11例中仅有1例出现病情恶化,再次骨折,其余10例内固定均牢靠,7例骨量增加,3例病情无变化。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的13例仅有1例病情恶化,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量增加、溶骨区减少、骨皮质增厚。所有病例治疗后疼痛逐渐减轻,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优,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33±1.1)明显小于治疗前VAS评分(7.25±1.7);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17±1.5)小于治疗前VAS评分(5.8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所有病例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良,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9.58±5.2)大于治疗前Harris评分(43.67±31.8);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9.17±8.4)大于治疗前Harris评分(69.7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除5例在首次静滴帕米膦酸二钠后次日发热外,24例均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疗效确切,能减少溶骨性破坏、预防骨折风险、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不良反应轻微、短暂。对无症状的PFD、MAS无须手术治疗,可直接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对病变范围局限、溶骨性破坏者须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对于股骨近端病变范围大、骨强度不佳者可单纯内固定,二者术后均须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以防止植骨吸收及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假体近端骨折的力学因素以及应用环抱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8年7月~ 2011年1月间所治疗的2例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股骨假体近端骨折病例,均通过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的方式予以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骨质愈合情况;利用MSTS肢体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利用CT数据,建立股骨远端40%骨缺损的复合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平地慢速(3 km/h)行走步态周期下肢4倍重量负荷,分析模型股骨的应力分布.[结果]2例患者骨折部位均在假体的近端,为螺旋形骨折.手术顺利,分别于术后5、6个月骨折愈合,术后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为25分,27分.通过对股骨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发现术后股骨高应力分布出现在假体柄尖端,且呈螺旋形分布,与临床所见的骨折类型与部位完全一致.[结论]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近端骨折的原因主要与术后股骨假体柄尖端出现高应力分布,且以压力为主有关,呈螺旋形分布;应用切开复位植骨并环抱器内固定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