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发病原因、诊治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06—2018-06间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4例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儿均在入院3 h内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和胃穿孔修补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穿孔处胃壁肌层缺损。穿孔位于胃底部9例,胃大弯7例,胃后壁5例,胃小弯3例。其中3例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例合并环状胰腺,1例合并气管食管瘘,2例合并十二指肠隔膜。经手术治疗22例患儿痊愈出院。其中男17例,女5例。早产儿16例,足月儿6例。体质量正常患儿19例,低出生体质量患儿5例。2例因术后严重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死亡,存活住院时间15 d。结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主要由胃壁发育缺陷引起,胃内压增高是穿孔的诱因,是导致新生儿胃穿孔的主要原因。及早确诊和手术探查、积极围术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术中探查时应注意是否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隔膜等疾病,避免遗漏而导致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2010年8~11月,我院采用经脐"Z"形单切口腹腔镜辅助完成8例小儿梅克尔憩室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3岁,平均7.5岁.均有3个月至3年的无痛性黑便史,贫血貌,血红蛋白65 g/L~96 g/L.8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6例术前99mTc同位素检查显像阳性,提示右下腹或中腹部局灶性放射性增浓影,2例99mTc同位素检查为阴性,但3年内反复黑便4、6次,高度怀疑梅克尔憩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的石蜡标本50例、同期相应瘤旁组织1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辅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的方法 ,研究HMGB1、VEGF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 HMGB1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145.16±10.55)与其在瘤旁组织中表达(103.47±6.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148.57±9.77)与其在瘤旁组织中的表达(105.28±1.6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HMGB1与VEGF的表达成正相关(r=0.422,P=0.001)。结论 HMGB1和VEGF的高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的浸润转移有关,参与了肿瘤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给临床靶向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适应证的掌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小儿腹股沟嵌顿疝357例临床资料。结果 357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手法复位337例,成功329例,成功率为97.6%,手法复位组随访3d至1个月,无并发症,择期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均无并发症出现;急诊手术28例,术后随访5年,复发3例,并发肠梗阻1例。结论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应首选手法复位,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复位成功后择期手术,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应用自体脐带修补先天性腹裂手术的经验,评价手术远期疗效.方法 1992年8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自体脐带修补先天性腹裂30例,观察患儿体格发育、智力测定、腹部手术区域情况、是否需二期手术修补等.同时与采用传统手术方法修补先天性腹裂15例进行比较.结果 自体脐带修补先天性腹裂30例患儿中成活26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2例,成活率86.7%.成活26例患儿生长发育良好.采用传统手术方法修补先天性腹裂15例患儿中成活5例,成活率33-3%.两种术式患儿在成活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脐带修补先天性腹裂手术取材方便,自体脐带无抗原性,具有一定的弹性,能有效地缓解术后腹部压力,患儿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6.
7.
我院自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 82 3例 ,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 82 3例 ,男 6 0 0例 ,女 2 2 3例 ;年龄 2个月~ 10岁 ,<4个月 80例 ,4~ 10个月 5 10例 ,10个月~ 2岁 14 0例 ,2~ 10岁 93例 ;发病时间最短 2h ,最长 6d。1 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有腹痛或阵发性哭闹 782例(95 % ) ;呕吐 72 6例 (88 2 % ) ;便血 6 85例 (83 2 % ) ;腹部肿块 6 2 0例 (75 3% ) ;腹胀 15 0例 (18 2 % ) ;发热 80例(9 7% ) ;腹膜炎 2 0例 (2 4 % ) ;精神淡漠、反映差 5 5例(6 7% )。2 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与分析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及腹腔镜联合结肠镜下手术对其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8例结直肠息肉患儿,记录患儿的临床特征,根据患儿的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联合结肠镜下手术治疗,n=40)与结肠镜组(采用结肠镜手术治疗,n=58),对比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息肉复发与再手术率。结果 98例患儿中,息肉部位为直肠44例、横直肠38例、其他16例;息肉最大直径(1.65±0.24)cm;息肉单发83例、多发15例。腹腔镜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比结肠镜组改善(P<0.05)。腹腔镜组术后7 d的感染、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结肠镜组的17.24%(P<0.05)。腹腔镜组术后1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结肠镜组的82.76%(P<0.05)。腹腔镜组术后1、3、7 d的疼痛VAS评分低于结肠镜组(P<0.05)。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年,联合的息肉复发率与再次手术率为5.00%、2.50%,均低于结肠镜组的18.97%、...  相似文献   
9.
患儿:女,1岁2个月。因间断性呕吐1年2个月,到我院治疗。患儿生后即出现呕吐,为胃内容物,量多少不定,非喷射性。不伴腹胀,胎粪排出正常。增加辅食后呕吐明显,入院前1周到我院诊治,做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十二指肠梗阻,入院前2d呕吐加重,为胆汁样胃内容物,量多。体检;精神尚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12间收治的15例手法复位后出现并发症的腹股沟嵌顿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住院接受了开腹手术治疗。术中发现:3例为假性复位,切开疝囊松解并复位肠管。12例为消化道穿孔,其中5例腹腔污染重而行肠造瘘术,术后3~6个月行闭瘘术,1例闭瘘术后1个月因粘连性肠梗阻再一次手术松解肠粘连;7例腹腔污染较轻,家长拒绝造瘘,一期行肠穿孔修补术。1例穿孔修补术后2周因发现嵌顿疝对侧腹股沟出现斜疝,而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余患儿均恢复顺利。术后随访1~23个月,未再出现其他不适。结论严格掌握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的适应证、禁忌证,选取正确的操作手法。手法复位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降低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