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用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研究丙泊酚和咪唑安定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相互作用。方法120只2月龄雄性KM小鼠分成丙泊酚(P)组、咪唑安定(M)组、丙泊酚和咪唑安定合用(P M)组,分别观察腹腔注射单剂量丙泊酚、咪唑安定、以及丙泊酚、咪唑安定以剂量比25:18合用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量效关系。根据联合用药后量效关系的改变,应用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分析丙泊酚和咪唑安定的相互作用。结果在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效应fa从0.1增大到0.9,相应的CI值从0.433(95%可信限0.335~0.563)逐渐减小到0.360(95%可信限0.279~0.468),不同效应时CI值95%可信限的上限均小于1。结论经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分析后判定,丙泊酚和咪唑安定联合应用在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不同剂量和效应水平均表现为明显协同作用,且这种协同作用随剂量和效应水平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证据表明罗哌卡因导致的心脏毒性比相同剂量的布比卡因低,但布比卡因脂溶性高,且作用强度大,临床上只需较小的剂量即可。中枢神经系统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如惊厥)往往是心脏毒性产生的先兆,半数致死剂量和半数致惊厥剂量的比值能够反应局麻药的安全性。 目的:确定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的半数致惊厥剂量和半数致死量,比较在引起50%致惊厥反应率时3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3个实验各自独立。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 材料:实验于2002-07/12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完成。选取1月龄雄性昆明小白鼠3lO只,清洁级。 方法:①局麻药剂量与致惊厥率及致死率关系的确定:选择240只小鼠,确定罗哌卡因的量效关系时采取的小鼠数量为50只,分为76.80,68.69,61.44,49.15,31.46mg/kg 5种剂量,10只/剂量组;确定布比卡因的量效关系时采取的小鼠数量为90只,分为50.00,47.29,44.72,42.29,40.00,35.78,32.00,28.62,25.60mg/kg9种剂量,10只/剂量组;确定利多卡因的量效关系时采取的小鼠数量为100只,分为183.1l,163.77,146.48,131.02,117.19,93.75,75.00,60.00,48.00。38.40mg,/kg10种剂量,10只/剂量组。不同剂量的局麻药腹腔注射时,尽量使每种麻醉药致各组小鼠的惊厥率和致死率对称分布在50%左右,给药5min后记录各组的致惊厥率和死亡率。使用Probit法将量效曲线直线化,建立3种局麻药的对数剂量-概率单位的回归直线方程,确定各自的量效关系。②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小鼠惊厥时间和大脑C-Fos表达的影响:选择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30%致惊厥剂量组、60%致惊厥剂量组、90%致惊厥剂量组,10只/组。空白对照组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利多卡因各剂量组依次腹腔注射47,57,73mg/kg的利多卡因,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惊厥的持续时间。将发生惊厥的小鼠妥善标记,2h后制作冰冻冠状切片,检测神经元核蛋白c-Fos的表达,镜下计算不同区域表达c-Fos的棕黄色颗粒数目,每个颗粒代表1个神经元。③50%致惊厥剂量的局麻药对小鼠毒性反应的测定:选择30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罗哌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利多卡因组,10只/组。各组依次腹腔注射50%致惊厥剂量的对应局麻药后,对发生惊厥的小鼠观察其惊厥持续时间,2h后制作冰冻冠状切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神经元核蛋白c-Fos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小鼠对腹腔注射不同局麻药的反应,记录惊厥持续时间,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 结果:实验选用31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种局麻药不同剂量与惊厥及死亡率的关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的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50%致惊厥剂量)分别为2.89,1.48,1.34。②利多卡因致小鼠惊厥后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表达c-Fos蛋白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侧脑室以下,第3脑室周围的丘脑区域;正中隆起以上,第3脑室旁边的下丘脑区域;以及下侧部皮质的梨状皮质与杏仁体。③不同剂量利多卡因致小鼠惊厥持续时间和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比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0%,60%,90%致惊厥剂量组的惊厥持续时间呈逐渐上升趋势(P均〈0.05),杏仁体表达的c-Fos神经元数亦呈逐渐上升趋势(P均〈0.05)。④各种局麻药50%致惊厥剂量对小鼠毒性反应的测定结果:利多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引起的惊厥时间和梨状皮质及杏仁体c-Fos阳性神经元数基本相似(P〉0.05),而罗哌卡因均显著高于利多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P〈0.05)。 结论: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使用剂量较少超过布比卡因,很少达到其致惊厥剂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一旦发生中枢毒性反应,罗哌卡因导致的惊厥则会更加严重,可能与其脂溶性低,吸收后分布容积小,血浆浓度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证据表明罗哌卡因导致的心脏毒性比相同剂量的布比卡因低,但布比卡因脂溶性高,且作用强度大,临床上只需较小的剂量即可.中枢神经系统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如惊厥)往往是心脏毒性产生的先兆,半数致死剂量和半数致惊厥剂量的比值能够反应局麻药的安全性.目的确定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的半数致惊厥剂量和半数致死量,比较在引起50%致惊厥反应率时3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设计随机对照,3个实验各自独立.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2-07/12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完成.选取1月龄雄性昆明小白鼠310只,清洁级.方法①局麻药剂量与致惊厥率及致死率关系的确定选择240只小鼠,确定罗哌卡因的量效关系时采取的小鼠数量为50只,分为76.80,68.69,61.44,49.15,31.46 mg/kg 5种剂量,10只/剂量组;确定布比卡因的量效关系时采取的小鼠数量为90只,分为50.00,47.29,44.72,42.29,40.00,35.78,32.00,28.62,25.60 mg/kg 9种剂量,10只/剂量组;确定利多卡因的量效关系时采取的小鼠数量为100只,分为183.11,163.77,146.48,131.02,117.19,93.75,75.00,60.00,48.00,38.40 mg/kg 10种剂量,10只/剂量组.不同剂量的局麻药腹腔注射时,尽量使每种麻醉药致各组小鼠的惊厥率和致死率对称分布在50%左右,给药5 min后记录各组的致惊厥率和死亡率.使用Probit法将量效曲线直线化,建立3种局麻药的对数剂量一概率单位的回归直线方程,确定各自的量效关系.②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小鼠惊厥时间和大脑c-Fos表达的影响选择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30%致惊厥剂量组、60%致惊厥剂量组、90%致惊厥剂量组,10只/组.空白对照组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利多卡因各剂量组依次腹腔注射47,57,73 mg/kg的利多卡因,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惊厥的持续时间.将发生惊厥的小鼠妥善标记,2 h后制作冰冻冠状切片,检测神经元核蛋白c-Fos的表达,镜下计算不同区域表达c-Fos的棕黄色颗粒数目,每个颗粒代表1个神经元.③50%致惊厥剂量的局麻药对小鼠毒性反应的测定选择30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罗哌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利多卡因组,10只/组.各组依次腹腔注射50%致惊厥剂量的对应局麻药后,对发生惊厥的小鼠观察其惊厥持续时间,2 h后制作冰冻冠状切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神经元核蛋白c-Fos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小鼠对腹腔注射不同局麻药的反应,记录惊厥持续时间,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选用31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种局麻药不同剂量与惊厥及死亡率的关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的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50%致惊厥剂量)分别为2.89,1.48,1.34.②利多卡因致小鼠惊厥后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表达c-Fos蛋白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侧脑室以下,第3脑室周围的丘脑区域;正中隆起以上,第3脑室旁边的下丘脑区域;以及下侧部皮质的梨状皮质与杏仁体.③不同剂量利多卡因致小鼠惊厥持续时间和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比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0%,60%,90%致惊厥剂量组的惊厥持续时间呈逐渐上升趋势(P均<0.05),杏仁体表达的c-Fos神经元数亦呈逐渐上升趋势(P均<0.05).④各种局麻药50%致惊厥剂量对小鼠毒性反应的测定结果利多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引起的惊厥时间和梨状皮质及杏仁体c-Fos阳性神经元数基本相似(P>0.05),而罗哌卡因均显著高于利多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使用剂量较少超过布比卡因,很少达到其致惊厥剂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一旦发生中枢毒性反应,罗哌卡因导致的惊厥则会更加严重,可能与其脂溶性低,吸收后分布容积小,血浆浓度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脊髓钙网蛋白(CRT)和三磷酸肌醇(IP3)Ⅰ型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转录水平的变化,及有效的小剂量氯胺酮治疗对其影响,探讨它们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SNI组)和治疗组(SNI+T组),分别接受假手术和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手术.术后SNI+T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g•kg-1,对照组和SNI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并每日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爪阈值的变化.术后14 d处死大鼠,取脊髓L4~6段,用RT-PCR技术检测CRT、IP3R 型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NI模型组大鼠50%机械缩爪阈值显著降低(P<0.01);SNI组大鼠脊髓CRT、IP3R Ⅰ型mRNA表达均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P<0.05或P<0.01);氯胺酮治疗组上述变化部分降低(P<0.05或P<0.05).结论大鼠脊髓细胞内钙网蛋白和IP3R I受体上调可能参与了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钙网蛋白在三种疼痛模型大鼠的脊髓中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疼痛的可能关系.方法:分别制作甲醛炎性痛模型、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和慢性缩窄性坐骨神经损伤(CCI)模型,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改变,并分别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脊髓c-Fos和钙网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脊髓后角c-Fos 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 SNI模型组和CCI模型组大鼠脊髓钙网蛋白的表达均上调(P<0.05),甲醛炎性模型组大鼠脊髓钙网蛋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钙网蛋白的表达上调与SNI和CCI模型的慢性神经病理痛发生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