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后凸成形术(PKP)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采用PVP和PK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及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分析术前病例选择及术中操作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例患者出现术中骨水泥渗漏,压迫神经根,即刻开放手术清除骨水泥,术后症状得到改善,41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对于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及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PVP、PKP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椎间盘置换(非融合技术)是相对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基础上设计的新术式,非融合技术的运用是一种新的理念。 目的:比较半限制型与非限制型假体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非限制型假体Bryan 2例;半限制型假体Prodisc-C 15例,Activ-C 5例。通过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后颈椎活动度来比较颈椎间盘假体的置换效果。 结果与结论:Bryan假体具备置换后颈椎活动度好的优点,但价格昂贵,安装较为复杂。而Prodisc-C假体与Activ-C假体安装容易,但相对Bryan假体置换后颈椎活动度稍差。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病的治疗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非限制型及半限制型假体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半限制型假体Prodisc-C及Activ-C安装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对髌骨软化症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共纳入患有膝前疼痛经临床初步诊断为髌骨软化症的中青年病人112例,先行膝关节MRI检查,再行膝关节镜检查验证,并将MRI所示髌骨损伤情况与关节镜所见比较。结果:关节镜检查证实有膝前疼痛表现的112例患者中,存在髌骨软化者50例(45%),滑膜肥厚50例,半月板撕裂8例,股胫关节软骨损伤8例和未见形态异常者12例。1.5T MRI检出髌骨软化症的阳性率为75%(95%可信区间,53%~89%),阴性率为72%(95%可信区间,56%~84%),其敏感性为60%(95%可信区间,41%~77%),特异性为84%(95%可信区间,2%~49%),诊断准确率为73%(95%可信区间,60%~83%)。Ⅰ度损伤的敏感度为13%(95%可信区间,2%~49%),Ⅱ、Ⅲ或Ⅳ度损伤的敏感度为83%(95%可信区间,59%~94%)。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和目前物理检查方法不能诊断髌骨软化症。1.5T的MRI诊断Ⅰ度软骨损伤的敏感度较低,而对Ⅱ、Ⅲ或Ⅳ度损伤的敏感度很高。MRI检查可以作为较重髌骨软化症的一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工椎间盘置换(非融合技术)是相对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问植骨融合基础上设计的新术式,非融合技术的运用是一种新的理念。 目的:比较半限制型与非限制型假体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人工颈椎间血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非限制型假体Bryan2例:半限制型假体Prodisc-C15例,Activ-C5例。通过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后预椎活动度来比较颈椎间盘假体的置换效果。 结果与结论:Bryan假体具备置换后颈椎活动度好的优点,但价格昂贵,安装较为复杂。而Prodisc-C假体与Activ-C假体安装容易,但相对Bryan假体。假体置换后颈椎活动度稍差。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病的治疗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非限制型及半限制型假体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半限制型假体Proddisc-C及Activ-C安装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伤椎植骨与否对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4-01—2016-09诊治的63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采用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5例行伤椎植骨(植骨组),28例未植骨(未植骨组)。结果 63例均获得随访,植骨组随访时间平均18(15~28)个月,未植骨组随访时间平均18(15~30)个月。于术后12~24个月取出内固定物,继续随访3个月复查X线片或CT片。植骨组与未植骨组术后即刻、取出内固定前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优于未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实现充分骨性愈合,在脊柱前中柱重新建立稳定性并再次形成支撑力,防止椎体高度与后凸畸形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接受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腰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PELD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90例患者接受手术用时平均为(53.26±5.1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13±3.26)mL。6个月随访中仅有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有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异常或者过敏表现,另外有3例患者在术后1周出现病情复发,其中1例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TLIF)后恢复,1例接受二次PELD后恢复,另外1例接受二次PELD后恢复但并发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以及脊柱功能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ELD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临床效果,能够实现彻底减压,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新途径。[方法]本组26例,均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1例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及射频靶点热凝术,其中2例采用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相结合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结果]两组比较单纯置换组JOA评分改善率达50%;两方法结合组JOA评分改善率达75%以上,P>0.05。[结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引起症状的各节段选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