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复方倍他米松联合 5-氟尿嘧啶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1月至2019 年7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 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 (VSS) 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后1个月, 观察组患者VSS评分为 (2.00±0.77)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VSS评分 (6.22±1.93) 分 (t = 8.616, P < 0.001); 随访1年后, 观察组患者中治愈8例、显效10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3例、显效11例、无效4例 (Z = - 2.340, P = 0.019)。结论 与单纯应用复方倍他米松相比,应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小面积增生性瘢痕可有效促进瘢痕组织消退, 改善瘢痕症状, 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是修复拇指创面最常用的方法.随着解剖学的发展,第一掌背动脉各分支血管参与的皮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其未见全面且详细的解剖阐述.本文就第一掌背动脉分型、各分支血管参与的皮瓣的解剖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巨大寻常疣继发原位鳞状细胞癌。患者男,54岁,右膝关节斑块10年,破溃结痂2年。皮肤科检查:右膝关节内侧见一范围约5 cm×6 cm角化性斑块,表面乳头状突起,可见厚层痂壳,边界清楚,无破溃、渗出,有臭味,局部轻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向下延长,真皮乳头瘤样增生,乳头状突起之间的凹陷处可见明显的颗粒细胞,表皮上部可见挖空细胞;部分表皮全层细胞排列紊乱,大小形态不一,可见异形细胞和角化不良细胞,基底细胞层完整。真皮浅层可见混合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巨大寻常疣继发原位鳞状细胞癌。予手术完整切除联合植皮治疗,术后半年电话随访,术区恢复良好,无新发皮损。  相似文献   
4.
1病历摘要患者女,20岁。因面部、躯干及四肢多发片状色素斑伴巩膜散在蓝斑20年于2019年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自出生时家属即发现面部鲜红斑,约1cm×0.5 cm,巩膜点状蓝斑,无明显自觉症状,认为是“胎记”,故未予特殊处理,随着年龄增大,皮疹逐渐增多扩大,蔓延至颈部及躯干、四肢,表现为前额及眼周片状灰青色斑,四肢及躯干红色斑疹,且双下肢逐渐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扩张区相继出现色素斑呈“网格状”,患者自觉影响美观就诊于我科。既往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足月妊娠,正常分娩,出生后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8月—2019年12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手外科9例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2~69岁(平均61.1岁),左侧6例、右侧3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例,火焰烧伤1例,车祸伤1例,摔伤2例,火炉烫伤4例。创面缺损面积6.0 cm×7.0 cm~12.0 cm×15.0 cm,均伴有髌骨、髌韧带、关节囊及其周围腱性组织外露。根据创面形状及大小设计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切取面积7.0 cm×9.0 cm~13.0 cm×16.0 cm;皮瓣供区游离植皮修复。术后随访时记录皮瓣色泽、质地及感觉恢复情况,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及观察患者行走状况。结果 本组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0个月。患者皮瓣色泽、质地与膝部皮肤组织相近,感觉功能恢复情况:3例S3、2例S3+、4例S4;膝关节活动范围:伸0°、屈120°~135°,行走不受限,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且携带感觉神经,用于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外形满意,是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6.
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不仅可影响患者的外部美观,而且还可造成局部功能障碍。如何选择简单、有效、创伤小的方法预防及治疗病理性瘢痕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瘢痕内药物注射因较传统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好、损伤小而被广泛应用于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但被应用于瘢痕内注射的药物种类较多,且临床疗效报道不一。为更好地指导皮损内药物注射在病理性瘢痕治疗中的应用,本文对常用药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 25岁, 因全身泛发灰褐色斑疹3个月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红斑, 无明显痒痛, 未予特殊处理。红斑范围逐渐扩大, 且颜色转变为灰褐色。否认食物、药物等过敏史及家族类似疾病史。体检:各系统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斑疹, 部分融合成片, 边界尚清, 部分灰褐色斑边缘可见隆起性淡红斑(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 棘层萎缩变薄, 局灶性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真皮浅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以血管周围显著, 真皮可见大量噬色素细胞(图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