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研究北京与银川两家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ce Enterobacteriaceae, CRE)的流行病学特征,为CRE的临床诊治及其传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北京地区解放军302医院及银川地区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临床标本中分离的CRE,分析其流行趋势、标本来源、病原特点及基因型组成,探讨CRE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两地区10年间分离鉴定出266株CRE,呈上升趋势,北京地区CRE检出率由2008年为0.45%上升到2017年的5.84%;银川地区CRE检出率由2008年的0.26%上升到2017年的3.1%。CRE感染患者以男性为主(159例,59.77%),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70例(26.31%)。北京与银川两家医院分离出CRE的主要标本为痰液(29.4%与26.3%),血液(18.4%与6.5%)和尿液(10.5%与19.7%),血液和尿液标本占比差异显著(P=0.015和0.045)。北京与银川两家医院CRE菌株以克雷伯菌属(66.32%和44.74%)、埃希菌属(20.00%和9.21%)及肠杆菌属(7.89%和36.84%)为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P值分别为0.0012、0.0340和0)。266株CRE总体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其他类抗生素包括磷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达到80%以上,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近60%;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为42.86%,耐药率较低的包括替加环素(4.51%)和多黏菌素B(4.14%);北京地区CRE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银川地区。北京地区的blaKPC在克雷伯菌、埃希菌属和肠杆菌属中均占绝对优势(93.75%、61.9%和80%),而blaNDM仅在埃希菌属中检测到;银川地区均以blaNDM基因为主,三个菌属中占比分别为36%、74%和85.71%,两地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分布差异明显(P=0)。结论 北京与银川两地区的CRE菌株流行呈增长趋势,在标本来源、病原特点、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分布等方面特征鲜明,临床应根据本地区的CRE流行特点采取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引起血液感染的腹泻病原菌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302医院2000-2010年分离自肝硬化患者血液的腹泻病原菌,分析其组成及耐药性。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血液培养仪(BACT/ALERT3D)进行培养,阳性标本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2)鉴定,并进一步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00-2010年血液培养阳性的肠道病原菌其140株,分离自140例患者,男性117例,占83.5%,40~60岁为发病高峰,占55.7%。引起血液感染的肠道病原菌以气单胞菌属居首位(75.71%),其次是沙门菌属(14.29%)、弧菌属(9.29%)和耶尔森菌属(0.71%)。各菌属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气单胞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沙门菌属,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则显著低于沙门菌属(P<0.01)。气单胞菌属和沙门菌属存在多重耐药。弧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多种腹泻病原菌可引起血液感染,且耐药程度不同,应引起临床关注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6月首次以红外线乳腺透照对仙人掌治疗乳腺增生进行了大量临床观察与研究,先后将3000例乳腺增生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单用仙人掌外敷,有效率为67%,第二组用抗乳腺增生药内服,有效率为70%,第三组以仙人掌外敷加药物内服,有效率提高至92%。观察到仙人掌外敷治疗乳腺增生与多种专治乳腺增生的内服药疗效相近,而仙人掌外敷与内服药物同时应用则大大提高二者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1,男,37岁,因发热、腹痛、腹泻就诊,以头痛、乏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8~10次/d,伴里急后重,于2011年7月15日入我院。入院检查:体温38.6℃,脉搏116/min,血压120/70mmHg(1mmHg=0.133kPa)。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地区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2010年来我院就诊患者的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8307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4378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52.7%。4378例支原体阳性病例中单纯Uu感染的有3357例(40.4%),单纯Mh感染的有145例(1.7%),Uu和Mh混合感染的有876例(10.5%)。多发年龄为20岁~40岁,女性多于男性。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米诺环素敏感性高,敏感率在91.2%~97.9%。与解脲脲原体的耐药率相比,人型支原体感染与混合感染时,耐药率更高。结论: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质谱仪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评价其鉴定真菌的能力。方法选取分离自我院住院患者的真菌菌株327株,用质谱仪进行快速鉴定,并与VITEK-2(酵母样真菌)和显微镜检查(丝状真菌)的鉴定结果进行比对,差异结果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鉴定。结果依照质谱仪评分标准,227株酵母样真菌在种水平(2.0)的鉴定率为90.31%,在属水平(1.7)为98.68%;丝状真菌在种水平的鉴定率为74.00%,在属水平为94.00%。对临床常见的曲霉菌鉴定正确率可达96.74%。结论质谱仪在鉴定真菌的种属水平上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尤其鉴定酵母菌和曲霉菌的能力更为突出,可作为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细菌性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实验特点,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本院住院肝病患者诊断为血流感染的病历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在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征、其他感染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在425例单菌种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院内感染患者309例(72.71%),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3.18%)。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90.59%)、寒战(40.47%)、感染性休克(17.18%)。革兰阴性菌感染组发热、寒战、休克及腹膜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P均0.05)。其他感染指标比较,革兰阴性菌感染组在CRP、降钙素原、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程度均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P均0.05)。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氨苄西林最高,为80.50%,其次为复方新诺明(34.47%)和氨苄西林/舒巴坦(33.70%),耐药率较低的包括亚胺培南(3.40%)、美罗培南(2.50%)和阿米卡星(2.00%);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红霉素最高,为73.27%,其次为青霉素(65.64%)和苯唑西林(57.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均无耐药菌株。结论细菌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临床表现更严重,辅助感染指标异常变化程度更高。临床应结合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实验特征,早期经验用药,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合成了13个N-(α,β-双取代-4-氯桂皮酰基)另丁胺类化合物(4 Ea,4 Eb~e,4Zb~e,6 Ea~b,6 Za~b),通过NMR指定了其几何异构体的构型,其中4个化合物的构型已由X光衍射结果证实。报道了用量子化学(EHMO)方法计算18个化合物与其分子稳定构象相适应的扭角Q_1和Q_2的值,以及它们的抗惊活性。讨论了Q_1和Q_2与抗惊活性间的关系。提出了该类化合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抗惊厥作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针对血液和腹水的全自动细菌培养进行直接药敏的尝试,探讨直接药敏试验在临床治疗慢性肝病患者血液和腹水感染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桐生  崔恩博  陈素明 《肝脏》2008,13(3):222-222
患者,男性,70岁,内蒙古人,乙型、丙型肝炎重叠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切除术后,门奇静脉断流术后。该患者1981年发现肝硬化。2007年3月因乏力、腹胀入院,放腹水3000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住院40d,腹水量明显减少,腹胀消失,出院后未再治疗,近期腹胀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于5月27日入院。体温36.4℃,心率80次/min,血压12.5/10.1kPa。血常规示:白细胞4.7×10’/L,中性粒细胞计数0.33,淋巴细胞0.44,单核细胞0.18,肝功能异常,血清蛋白电泳显示γ球蛋白升高,腹水和大便常规正常,无不洁饮食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