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清晨血压水平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有研究表明[1 ,2 ] ,动态血压监测所揭示的 2 4h血压节律性变化紊乱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探讨经常规降压治疗且偶测血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 ,旨在为进一步控制清晨血压水平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提供依据。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1998年 3月~ 1999年 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中已确认的 12 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符合WHO/ISH诊断标准 ) ,并符合以下条件 :(1)病程 2~ 2 3年 ;(2 )年龄 30~ 80岁 ,男女不限 ;(3)经常规降压治疗后 ,测非同日 3次坐位右手肱动脉血压 ,其平均收缩压 (SBP) <14 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变化,以探讨罗格列酮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S)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62例,其中单纯冠心病者34例,合并2型糖尿病者28例,两组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脂类、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者给予口服罗格列酮4mg,2次/d,共12周;比较两组间及治疗前、后MMP-2及9含量变化。结果:与单纯冠心病患者比,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MMP-2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1);经罗格列酮治疗12周后血清MMP-2、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MMP-2及9水平,从而可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厄贝沙坦是二苯咪唑类血管紧张素Ⅱ (ATⅡ )受体拮抗剂 ,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抑制剂之后又一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抗高血压新药。通过与洛汀新 (Lotensin)对比 ,观察厄贝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对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以指导临床用药。1.1一般资料8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 ,经2周清洗期后随机分厄贝沙坦组和洛汀新组 ,两组基本情况见表1。所有患者符合WHO/ISH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1],非同日3次测量值坐位舒张压≥95mmHg且<115mm…  相似文献   
4.
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感染目前仍是严重的临床问题.我们研究了临床分离的125株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物敏感性,现将结果报道如后. 1 125株葡萄球菌DNA酶、耐热DNA酶与  相似文献   
5.
王新鸣 《海峡药学》2010,22(10):142-142,148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轻、中度高血压随机分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Ⅰ组)与苯磺酸氨氯地平(Ⅱ组),Ⅰ组60例,Ⅱ组60例。结果两组的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而退出试验的人数Ⅱ组明显高于Ⅰ组,且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药物均安全有效,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不良事件少,更适宜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附2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1 例微血管性心绞痛。结果 静息心电图9 例正常,12 例有缺血性ST- T 改变,超声心动图21 例正常;心绞痛发作或运动时21 例ST 段压低≥1m m ;平板运动试验21 例阳性;16 例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21 例正常,其中15 例行左室造影正常。结论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由于小冠状动脉扩张贮备降低或异常收缩而导致的心肌缺血。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平板运动试验等无创性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对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效果好。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高龄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多见,病情重,合并症多,病死率高。对于症状典型者,诊断并不困难。但有相当部分高龄患者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和误诊。本院1991年以来住院治疗AMI患者132例,现对其总结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32例均为住院(AMI)患者,其中高龄组32例,年龄76~93岁,平均82岁;对照组100例,年龄36~75岁,平均60.4岁。依据症状,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谱结果,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两组治疗相同。二、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均在患者出院前或出院后半…  相似文献   
8.
李国洪  金美娟  卢亮  王新鸣 《浙江医学》2010,32(6):852-853,93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1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钙化斑块组(47例)、不稳定斑块组(37例)及稳定斑块组(34例).所有患者于手术当天及术后24h清晨采集空腹血2ml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水平的测定.结果 3组患者术前血清hs-CRP、TNF-α及PDG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血清hs-CRP、TNF-α及PDGF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1);而且术后钙化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CI术后hs-CRP、TNF-α及PDGF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不稳定斑块及钙化斑块患者术后升高更为显著.因此对于不稳定斑块及钙化斑块患者术后应加强干预治疗,预防术后的炎症反应,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白藜芦醇对氧化型LDL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在铜离子诱发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的基础上,建立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7组,即正常对照组,溶剂(DMSO)对照组,oxLDL氧化损伤组,oxLDL加槲皮素阳性对照组,oxLDL加白藜芦醇低剂量(0.5μmol/L)、中剂量(5μmol/L)、高剂量(50μmol/L)组,其中后4组将200μg/ml的oxLDL作用于以槲皮素及不同浓度白藜芦醇预培养24h的内皮细胞,然后继续培养18h。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oxLDL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明显,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匀浆中MDA含量升高,SOD、GSH-Px活性下降,凋亡率可达41.4%±2.3%,而加入白藜芦醇预培养可明显减轻oxLDL对抗氧化酶SOD、GSH-Px的影响,降低MDA含量,并显著减少凋亡细胞数量,ox-LDL加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内皮细胞凋亡率降至13.0%±1.5%,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保护和修复ox-LDL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地塞米松对皮肤癣菌及白念球菌生长的影响李秀清,魏素华,王新鸣,孙喜峰,谢玉光,马元龙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010050)我们观察了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对我区常见15种皮肤癣菌及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洁1.菌种红色毛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