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通过辅助认知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愈后评价,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52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莫沙比利5mg,3次/d,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共2周,治疗组同时给予认知疗法,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支持治疗,8周为一疗程。结果 8周后改良Glasgow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GQOLI-74评分除物质生活外,8周后治疗组的客观状态总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8.24%、64.71%,有统计学差别。结论辅助认知疗法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去乙酰化酶1(Sirtuins,SIRT1)在肝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更新中的作用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获取肝CSCs,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SCs和非-CSCs中SIRT1表达;包装过表达SIRT1的慢病毒,感染肝脏非-CSCs,Western blotting检测非-CSCs中SIRT1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探讨过表达SIRT1后非-CSCs克隆形成能力,球体形成实验探讨非-CSCs的自我更新能力,裸鼠体内移植瘤实验探讨非-CSCs和过表达SIRT1的非-CSCs体内致肿瘤性;CSCs转染SIRT1特异性siRNA或NC-siRNA,或经不同浓度(2、4、6、8、12μmol/L)SIRT1特异性抑制剂VT6处理,然后检测CSCs的克隆形成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及体内致肿瘤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SOX2、c-Myc和Nanog蛋白表达;SIRT1特异性RNA或NC-siRNA与过表达SOX2的质粒共转染CSCs,克隆形成实验探讨CSCs克隆形成能力,球体形成实验探讨CSCs的自我能更新能力。结果 CSCs中SIRT1表达显著高于非-CSCs中SIRT1的表达(P0.01)。与NC-siRNA转染组相比,si SIRT1转染组克隆形成能力与球体形成能力下均降了,且体内致肿瘤性也显著下降(P0.01);感染过表达SIRT1的慢病毒后,非-CSCs中SIRT1表达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且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SIRT1后非-CSCs克隆形成能力与球体形成能力均提高(P0.01),且体内致肿瘤性也显著增强;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敲低或抑制SIRT1表达后,SOX2、Nanog表达显著被抑制(P0.01),而c-Myc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过表达SOX2显著逆转了敲低SIRT1表达对克隆形成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 SIRT1在肝脏CSCs的自我更新和致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5 c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直径≤1.5 cm胆总管结石患者6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5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结石一次性取净率、机械碎石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结石一次性取净率96.62%,高于对照组的85.54%,机械碎石率8.62%低于对照组24.31%(P0.05);研究组术后鼻胆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23%低于对照组19.69%(P0.05)。结论: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5 cm胆总管结石患者,能显著提高结石一次性取净率,降低机械碎石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总结相应的假性浸润模式。方法收集2016—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病理科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5例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例,共计9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有蒂腺瘤8例,黏膜下层可见肿瘤性腺体,类似浸润性腺癌。黏膜下层腺体结构和细胞形态与黏膜内肿瘤相同,局部黏膜下层肿瘤与黏膜内肿瘤有连续性。黏膜下层肿瘤呈推挤式的分叶状或巢团状,腺体轮廓平滑钝圆,腺体周围少量间质组织类似于黏膜固有层间质,部分病例腺体外围黏膜肌错综增生,并常见黏膜肌包绕腺体。有些病例黏膜下层腺体扩张、间质内黏液结节形成及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为发生在直肠的广基隆起型腺瘤伴局部高级别异型增生累及集合淋巴小结形成淋巴腺复合体,并陷入黏膜下层,类似浸润性腺癌周围被淋巴组织包绕。淋巴腺复合体内的肿瘤腺体和黏膜内病变相延续,并且组织学形态相同,肿瘤前缘可见腺体轮廓呈推挤式类圆形,以及不连续的黏膜肌,无典型浸润性腺癌所有伴有的纤维间质反应、肿瘤出芽、腺体锐角分支及脉管浸润等形态特征。结论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可总结为两种独特的形态学模式,模式一为分叶状,缺少淋巴组织反应;模式二为淋巴腺复合体样。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黏膜下层肿瘤和黏膜内肿瘤形态相同,并有连续性,推挤式的腺体周围伴固有膜间质和黏膜肌包绕,并且无典型浸润性腺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