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讨论计算机X线摄影与床旁胸片相结合的作用。方法A组患者407例,行传统床旁胸片摄影检查,B组患者832例,行CR系统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相结合的检查,比较二者的废片率。结果使用传统床旁胸片摄影检查方法废片率(8%)高于CR系统与传统床旁胸片摄影相结合检查方法时废片率(2%),经统计学计算后得出X^2值为24.59,P〈0.01值,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结论CR系统在床旁胸片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废片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MR表现特点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成人散发型NIID的临床表现、MR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征,并综述多篇文献报道的NIID的影像特点。结果:8例NIID患者临床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痴呆,共济失调等。头颅MR主要表现为:7例(7/8)扩散加权成像(DWI)皮层下皮髓质交界区曲线样高信号,8(8/8)例均可见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侧脑室旁脑白质对称性高信号,6(6/8)例可见胼胝体DWI及FLAIR序列高信号,2(2/8)例外囊DWI线样高信号,4(4/8)例脑萎缩,FLAIR序列小脑蚓部旁白质区及小脑中脚高信号分别占2例(2/8)。6例皮髓质交界区高信号的ADC值均低于深部脑白质的ADC值。皮肤组织病理学发现皮肤的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汗腺细胞核内均含有嗜酸性包涵体。结论:成人型NIID的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对称性脑白质变性及DWI序列上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区"绸带样"高信号、结合皮肤活检发现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可以提示NIID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宝石高分辨CT应用不同水平迭代统计重建法(ASIR)在CT结肠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有效性。方法选用一段离体猪结肠通过结扎法获得20个5~10 mm的模拟息肉,运用HRCT在不同扫描条件(120 kVp,10、20、30、40、50及100 mAs)下扫描,其中HRCT分别应用6种不同ASIR水平(0、10%、30%、50%、70%及100%)进行数据重建,获得CT仿真内镜、多平面重建和虚拟分割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采用盲法对不同采集条件、不同ASIR水平的图像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测量并比较平均噪声、平均信噪比(SNR)及平均对比噪声比(CNR),以及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每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结肠模拟息肉模型研究显示不同管电流时HRCT图像噪声均随应用ASIR水平升高而降低,SNR及CNR随应用ASIR水平升高而增高(P0.05);CT容积剂量指数降低约50%。结论离体模型研究表明在CT结肠成像中,应用ASIR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从而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水平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在低剂量CT结肠成像中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选用一段离体猪结肠通过结扎法获得20枚1~10 mm(≤5 mm 10枚,>5 mm 10枚)连续的模拟息肉,运用宝石高分辨CT在不同剂量(120 kVp,10、20、30、40、50及100 mAs)下扫描,并分别应用6种不同ASIR水平(0、10%、30%、50%、70%及100%)进行数据重建,获得CT仿真内镜、多平面重组(MPR)和虚拟分割(VD)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对不同采集条件、不同ASIR水平的图像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测量并比较平均噪声、平均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平均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s,CNR)和息肉检出率。结果结肠模拟息肉模型研究显示不同管电流-时间下噪声随应用ASIR水平升高而降低,SNR及CNR随应用ASIR水平升高而增高(P<0.05)。>5 mm结肠息肉在低剂量扫描时应用ASIR对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鼻骨外伤是所有外伤中较为常见的病症,本研究针对鼻骨体型小、不易观察等特点对鼻骨摄影的方法进行改进,并与常规摄影方法进行比较,以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别。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408例鼻部外伤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行常规鼻骨双侧位摄影法和鼻骨双侧位放大摄影法进行检查。结果使用鼻骨双侧位放大摄影法得到的鼻骨骨折阳性率(58.6%)明显高于常规鼻骨双侧位摄影法获得的骨折阳性率(45.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鼻骨双侧位摄影法相比,使用鼻骨双侧位放大摄影法获得的图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正>病例男,72岁,枕部疼痛3月伴右肩膀疼痛不适半月余。CT检查:枕骨斜坡区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0 mm(左右径)×28 mm(前后径),密度不均匀,CT值48~72 HU,与双侧海绵窦分界不清,边界不清,局部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图1a)。MR检查平扫枕骨斜坡见软组织占位,最大层面大小约46 mm(左右径)×27 mm(上下径)×38 mm(前后径),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边界不清(图1b),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侵犯颅内,桥脑及延髓受压(图1c,1d);左侧鼻咽部见明显强化,咽隐窝显示不清(图1e)。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钙化、趋化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0例,依据Framingham危险评分分为低危组(10%)、中危组(10%~20%)和高危组(20%)。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趋化素、C反应蛋白、血常规、血生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胸多层螺旋CT检查,飞利蒲工作站软件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趋化素、C反应蛋白、Framingham危险评分等之间的关系。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组血趋化素、C反应蛋白、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较对照组升高(P0.01);维持性血液透析高危组、中危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趋化素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或P0.01),高危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趋化素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趋化素、C反应蛋白及Framingham危险评分为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趋化素、C反应蛋白、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升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危组、中危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趋化素均高于低危组,心外膜脂肪组织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趋化素及Framingham危险评分相关,心外膜脂肪组织可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诊断各级别急性阑尾炎的差异及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并手术的患者166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SCT扫描及MPR,92例患者加做CPR,根据影像征象分为0~5级,分别计算MSCT诊断各级别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并计算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MSCT诊断0~5级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分别为93.33%(14/15)、54.55%(6/11)、89.47%(34/38)、95.52%(64/67)、91.30%(21/23)、91.67%(11/12)。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度为96.68%(146/151),特异度为93.33%(14/15),准确率为96.38%(160/166);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2)。结论 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与病理有较高一致性,其中对3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不宜或不能行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过快、心律不齐、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新代电子束CT(EBCT)行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 患者36例,其中心率过快(/〉90次/min)20例、心律不齐11例、起搏器置入术后16层MSCT不能触发扫描4例、扫描中心率骤升16层MSCT检查失败1例。以EBCT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静脉法增强扫描、前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电影方式(cine)重组,以MIP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VR图像5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影像。冠状动脉各主支总显示率80.0%,其中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显示率100%,回旋支94.3%。结论 新代EBCT能够完成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和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的无创冠状动脉检查,并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