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化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大肠癌恶性肿瘤待确诊患者110例,依次进行4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所得4组检查结果设为A、B、C、D组。A组采用强化CT联合血清AFP、CA19-9水平诊断大肠恶性肿瘤,B组采用强化CT联合血清AFP水平诊断,C组采用强化CT联合CA19-9水平诊断,D组仅采用强化CT诊断。所有患者最终均经大肠镜下病理组织活检后确诊,根据病理确诊结果计算各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其诊断差异。结果 A组检验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C组次之,D组最小。A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CT联合血清AFP、CA19-9水平对大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最为准确,各项检查方法针对大肠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度,差异不显著,故单纯强化CT检查阴性结果可用于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和强化CT在诊断和鉴别大肠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差异。方法将110例共计122个大肠恶性肿瘤确诊患者分别采用CT与强化CT对所有大肠恶性肿瘤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肿瘤检出率及对瘤体部位、瘤体形态、生长方式的检查符合率等。结果强化CT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CT组肿瘤检出率和瘤体部位、瘤体形态及生长方式符合率均高于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CT较CT在大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及瘤体生长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临床应注重强化CT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型超声、普通CT及强化CT鉴别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准确度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该院大肠癌恶性肿瘤待查患者110例,均行三项影像学检查即B型超声检查、普通CT检查、强化CT检查。所有患者最终经大肠镜下病理组织提取及活检后确诊,根据最终确诊结果例数计算3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B型超声检查、普通CT检查及强化CT检查灵敏度依次增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检查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型超声检查、普通CT检查及强化CT检查在大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差异性,具有较高灵敏度的强化CT可用于大肠恶性肿瘤确诊诊断, B型超声的特异度与CT检查相近,可作为筛查试验,用于大肠恶性肿瘤的除外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斜坡脊索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斜坡脊索瘤的螺旋CT资料。结果 11例中,肿瘤位于上斜坡区3例,同时累及上、中斜坡区7例,累及中、下斜坡区仅1例。肿瘤形态以不规则、分叶状为主,大小不一。肿瘤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清晰,但不锐利,骨质破坏旁软组织肿块侵及、压迫颅内组织时,与颅内正常组织交界不清。肿瘤密度混杂,11例均见斜坡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邻近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7例肿瘤内见钙化或残存骨,对周围正常结构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侵及、压迫、包绕表现。结论螺旋CT对斜坡脊索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负压引流技术(VSD)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伴有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均在8小时内彻底清创修复软组织,骨折端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或有限内固定固定后1次或多次应用VSD覆盖创面,持续引流,待创面情况改善后再予以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30例患者创面愈合出院,术后随访6~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和骨髓炎发生。结论:VSD联合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中具有操作简便、早期闭合创面、减少感染、促进骨折愈合、缩短病程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骨折联络服务模式的出院计划对老年股骨脆性骨折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120例老年股骨脆性骨折患者按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和出院随访,观察组住院期间按常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同时实施基于骨折联络服务模式的出院计划干预方案。结果 对照组53例、观察组50例完成研究,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和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出院后9个月观察组居家跌倒发生率及新发脆性骨折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对老年股骨脆性骨折患者实施出院计划干预,有助于增强老年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和遵医行为,降低新发脆性骨折风险和居家跌倒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联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下肢创伤骨科91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钢丝张力带联合微型钢板固定治疗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联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46例(改良组)。对比两组手术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疼痛、髌股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对照组术前、术后12个月的AKS评分、Lysholm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改良组(P<0.05)。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改良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后1个月(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改良组(P=0.046、 0.037)。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  相似文献   
8.
刘福尧  刘承伟  吴声忠  潘凤 《重庆医学》2015,(22):3138-3140
目的:总结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 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7例 C2、C3型股骨远端骨折采用股骨远端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评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0 min(60~11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50 mL(300~600 mL)。切口无感染。术后4~8个月X 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离。关节功能按 Schatzker-Lambert 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优10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1.5%。结论联合前内侧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 C 型骨折具有复位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方便植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相当一部份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脊柱(Atlas fixator,AF)内固定系统跨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对Tile B、C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4例Tile B、C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为DCO组及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组,每组17例,DCO组先稳定生命体征,二期固定骨折,其中3例患者的骨盆骨折以外架作为终极手术固定,其余患者及骨折或临时外架固定或骨牵引、石膏固定,待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切开复位方法治疗;ETC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于24~48 h内实施一期骨折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恢复情况,统计所有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根据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与ETC组比较,DCO组体温、PT、APTT的恢复时间、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DCO组及ETC组的EQ-5D分别为:(0.56±0.17)、(0.57±0.26),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DCO用于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治疗更能满足患者需要,不仅提高治疗效果,也能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