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更高。尤其是重症脑血管疾病更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据日本统计脑血管病死亡率占首位。日本几个地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系统血栓消溶时间与临床关系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脑静脉系统血栓消溶再通的时间和方向性及其与临床改变和溶栓等治疗方式问的关系。方法对11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人进行2~6年动态追踪研究.分析其不同阶段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脑CT扫描和脑MR的轴面、矢状面、冠状面的平扫及强化扫描,以观察脑静脉系统血栓的状态。结果本病早期多以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起病、然后逐渐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本病极易并发脑皮质和皮质下出血及缺血性改变,脑CT所见的典型空三角征和索条征检出率很低,而脑MR可以直接显示脑静脉窦内血栓影像:动态研究表明.脑静脉窦血栓在早期逐渐加长,在发病20d已开始消溶.且由血栓近心端开始.如由横窦向上矢状窦方向:较小血栓发病30d即可完全再通,较大血栓60d内也可完全消溶再通.而溶栓治疗则可明显加速其消溶过程、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由血栓近心端开始,在发病20d已开始消溶.60d内可完全消溶再通.临床应尽早进行溶栓和预防并发症的治疗,以改善此类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颈总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经颅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法.测定40例脑穿通支动脉梗死、31例脑主干支动脉校死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颈总动脉管径及有或无粥样斑块等反映血管形态和收缩峰速、每分钟血流量、阻力指数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当颈总动脉出现粥样斑块,而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易发生穿通支脑梗死;随着血流动力学,尤其是血流收缩峰速度和阻力指数等指标的异常程度加重,发生脑主干动脉梗死的危险性增大。结论颈总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患者发生脑梗死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部位脑梗塞的血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部位脑梗塞的血流变学研究米振洲,元小冬,安心脑梗塞准确定位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将急性脑梗塞病人应用CT定位分类,同时测定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梗塞部位与血流变学改变关系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本组1...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外伤患者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变化(论著摘要)元小冬,许亚茹,梁友平,米振洲(唐山开滦矿务局总医院神经科,唐山063000)测定57例急性脑外伤和3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  相似文献   
6.
N-乙酰神经氨酸(NANA)做为神经节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多种神经活动,但它在缺血性和原发性脱髓鞘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还不清楚。本研究试图通过脑梗塞(CI)和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NANA含量同时测定,分析NANA在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的出血并发症及其临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出血并发症及其临床对策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应用尿激酶进行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的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病例,出现出血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有效处理对策。结果 动脉溶栓组无发生血和死亡病例;静脉溶栓组主干支梗死患无出血并发症发生,而穿通支梗死患病列率为0.025%,并发出血为0.7%。结论 急性脑主干动脉梗死应尽快动脉溶栓,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出血并发症。进行静脉溶栓药物的用量以40  相似文献   
8.
9.
目前已知N—乙酰神经氨酸(NANA)与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但它与具有血脑屏障这一特殊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CNSI)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通过对其血清及脑脊液NANA含量的同时测定,分析CNSI的细胞生化改变和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择经临床证实的CNSI病例34例(病毒脑14例,化脑12例,结脑8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0.4±21.6岁,病程1~80天.所有病例均无肿瘤和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记录其年龄(X_1)、性别(X_2)、腰穿时的发病天数(X_3)、病种(病毒脑、化脑、结脑)(X_4)和临床严重性(按意识障碍分为无、有)(X_5).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7岁,均无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记录其年龄(Z_1)、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简单、快速的定量测定循环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F-EDTA法。对34例以此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与以电镜检测的血小板聚集型和聚集数相关有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1和0.5794(P<0.05)。12份血样相隔30′~60′两次计数,结果差异不显著。 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44.75±2.88)增高,与37例对照血小板聚集率(29.75±2.07)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表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上有重要作用。 认为此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作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筛选其危险因素、评定其治疗效果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