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连锁低血磷性佝偻病(XLH)属于遗传性代谢性骨病,发病机制复杂,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畸形及身材矮小,致残率高,因而针对XLH进行及早诊断及治疗对患者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传统治疗以补充磷酸盐和维生素D类似物为主,随着学者对XLH病理机制研究逐渐深入,分子靶向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横空出世,通过多学科联合诊断及治疗的方法为患者带去了福音。本文就XLH的临床特征、发病遗传机制、治疗现状及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对咬合创伤性牙髓炎的诊断治疗,对牙髓炎疾病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明确其治疗方案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咬合创伤性牙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一系列临床诊断后确定为咬合创伤性牙髓炎,后针对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经不同方案治疗后,90例患者中的27例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60例患者经根管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3例患者经治疗后出现无效情况。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可发现,咬合创伤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牙髓炎。因而应重视对咬合力的调整,防止咬合创伤性牙髓炎的发生,咬合调整应作为口腔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含人补体调节蛋白衰变加速因子DAF分子的cDNA编码区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DAF,转染NIH3T3细胞,建立稳定表达人DAF的NIH3T3细胞模型。方法:将人DAF分子的cDNA编码区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用磷酸钙沉淀法转染NIH3T3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NIH3T3细胞株。用PCR检测人DAF基因在NIH3T3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用RT-PCR、Westernblot实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别从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人补体调节蛋白分子DAF在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DAF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了稳定转染的NIH3T3细胞株,成功地表达了目的基因。PCR检测连续传代30次的NIH3T3pcDNA3-DAF细胞,结果显示人DAF基因仍稳定整合在异源细胞的染色体上,并未随着传代而丢失,为稳定的转染细胞株。结论: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稳定转染NIH3T3细胞株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DAF功能和多种补体调节蛋白的协同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导致化学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而药物耐药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多药耐药 (MDR)。鼻咽癌是高发于东南亚和我国广东、广西的区域性肿瘤 ,我们对鼻咽癌 (NPC)MDR进行了研究。一、材料和方法1 细胞培养和耐药细胞系LCE/VP的建立 :鼻咽癌亲代细胞系LCE由本室建立并保存 ,用含 7%小牛血清的PRMI1 6 40 (Gibco产品 )常规培养。采用足叶乙甙 (VP 1 6 )大剂量短暂冲击结合低浓度递增法[1] 建立耐药细胞系LCE/VP。用于本实验前细胞已在 8μmol/L浓度VP 1 6下稳定生长 2个月。整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研究基因表达得到的与钠通道位点3或4结合而分别起激活或抑制作用的东亚钳蝎毒素(BmK)α和β多肽对钠通道作用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鉴定新型蝎毒免疫活性肽。方法:从海南斑等蝎(Isometrus maculates)毒腺组织c DNA文库中筛选和分离蝎毒肽基因,通过GST融合蛋白表达纯化、肠激酶酶切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离的方法,获得色谱纯重组蝎毒活性肽,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检测细胞因子,鉴定免疫调节活性。结果:筛选得到一个新的蝎毒活性肽基因Im169,其编码的成熟肽由29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含有6个半胱氨酸。Im169多肽对T淋巴细胞IL-2、TNF-α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呈浓度依赖性(P<0.05)。序列分析显示:Im169多肽和蝎钾通道毒素的相似性最高,提示其是一个潜在的钾通道毒素多肽。功能机制分析显示:Im169多肽通过抑制T细胞表面的钾通道,从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结论:发现了一个新的蝎毒免疫调节肽,丰富了对蝎毒活性肽的功能认识,为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多肽模板。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使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类型之一,是由于长期的心肌缺血造成心脏的重塑,以心衰为其结局,严重危害世界人民的健康。对于这类疾病,心脏移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心脏供体少,手术价格昂贵,且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明显,制约了其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疾病后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便秘、偏瘫、吞咽困难、抑郁和尿失禁等病症,通过机制研究发现,其可通过减轻炎性损伤、抑制凋亡、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和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目前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还存在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低、针刺方案不标准、针刺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提高质量和水平,采用科学的设计和评价方法,探索合理的针刺方案和干预时机,揭示针刺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重新构建的人逆转录病毒四载体系统共转染人胚肾细胞获得携带IL-24的复制缺陷型重组人泡沫病毒(HFV-IL24)颗粒,探讨复制缺陷型人泡沫病毒介导IL-24对肿瘤细胞生长分化的抑制作用。方法:重组构建含IL-24的人泡沫病毒载体质粒(pΔΦ-IL24);与辅助质粒共转染人胚肾HEK293T细胞后获取重组病毒颗粒(HFV-IL24);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增殖水平,台盼蓝染色计数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和周期变化。结果:成功构建含IL-24的人泡沫病毒载体(pΔΦ-IL24);收获得到复制缺陷型重组人泡沫病毒颗粒(HFV-IL24);感染后的HeLa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生长抑制现象(P0.01)并呈现周期变化和较高的凋亡(死亡)率。结论:所构建的重组病毒载体pΔΦ-IL24及由此而产生的重组人泡沫病毒颗粒(HFV-IL24)的功能性检测加深对HFV和抗癌基因IL-24的了解,为泡沫病毒载体的应用和IL-24抗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乳腺癌阿霉素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接受4周期阿霉素辅助化疗的64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穴位贴敷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穴位贴敷组在每周期化疗前30 min接受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其他治疗均与对照组相同。观察化疗前、化疗结束后两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证候评分、心脏毒副反应程度、心肌标志物水平[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情况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化疗前KPS和证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后证候评分均较化疗前升高(P<0.05),穴位贴敷组化疗后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化疗后KPS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且明显低于穴位贴敷组化疗后(P<0.05)。穴位贴敷组心脏毒副反应较对照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心肌标志物水平(cTnⅠ和CK-MB)及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后cTnⅠ和CK-MB均较化疗前升高(P<0.05),LVEF均较化疗前降低(P<0.05);穴位贴敷组化疗后cTnⅠ和CK-MB低于对照组(P<0.05),而LVEF高于对照组(P<0.05)。穴位贴敷组化疗后心电图改变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可降低乳腺癌阿霉素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并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