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输尿管支架管是上尿路手术后最常留置的导管,能起到引流尿液、防止输尿管狭窄及粘连堵塞的重要作用~([1])。传统的输尿管支架管需要术后在局麻下经膀胱镜拔出,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也带来了尿路感染甚至损伤的风险~([2,3])。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合并前列腺增生或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常因膀胱镜进镜困难或难以耐受局麻下手术操作,需改用其他方法拔出输尿管支架管~([4])。本研究在老年男性患者的上尿路手术中使用了带双线输尿管支架管,并将其与传统输尿管支架管的疗效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腔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输尿管镜被广泛地运用于腔内探查、碎石、止血、肿瘤烧灼等疾病的诊治[1],成为泌尿外科重要的诊治技术之一[2].但由于输尿管镜操作难度大,技巧要求高[3],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机会,制约了初学者对该项技术学习和掌握的进度[4].为了缩短低年资医生对输尿管镜操作的学习曲线,探讨输尿管镜操作的临床教学方法,本研究自行设计并制作出透明泌尿系统模型,运用于本科进修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带双线输尿管支架管在上尿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71例接受上尿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34例患者使用传统输尿管支架管,术后予膀胱镜拔管;第2组37例患者使用带双线输尿管支架管,术后予牵拉患者尿道口外的丝线拔管。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成功率、术后伤口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尿路感染及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第1组患者中3例拔管不成功(成功率为91.18%),第2组患者中1例拔管失败(成功率为97.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而第1组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为2.94%),第2组患者中亦有1例出现尿路感染(发生率为2.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患者中2例出现拔管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为5.88%),13例出现拔管后肉眼血尿(发生率为38.24%),而第2组患者均未出现拔管后尿路感染及肉眼血尿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尿路手术应用带双线输尿管支架管,虽然不能显著提高拔管成功率,但可减少尿路损伤及感染的发生,减轻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不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尤其在伴有前列腺增生或尿道狭窄等特殊的病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能否改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患者的肾功能。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的肾移植术后、经活检明确诊断为CAN(Ⅰ~Ⅱ级)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n=34),对照组(B组,n=32),A组患者常规抗慢性排斥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剂量27 mg/丸,10丸/次,tid);B组维持原常规抗慢性排斥治疗方案不变。对患者的SCr,BUN,CCr,24 h尿总蛋白(24 h Upro)进行动态观察,入组时上述指标连查3次(间隔3 d),取平均值,以后每2周查1次,实验结束时再对上述指标连查3次(间隔3 d),取平均值,共观察6个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6个月后,A组的SCr,BUN,CCr,24 h尿总蛋白(24 h Upro)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B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A组中肾功能好转19例,稳定11例,恶化4例;B组中肾功能好转8例,稳定12例,恶化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5.
目前,各地医院对影像的数字化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之中,各种数字化设备如CR、DRX线机纷纷登场,为此各级医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我院也先后引进了AGFACRX摄影系统、Hologic全身DRX线机和Kodak胸部专用DRX线机,这些现代化X线机的使用,把放射投照技术推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给放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适应数字化摄影的发展,我们在使用DR、CRX线系统中对一些问题作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