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是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也是眼外伤、糖尿病及血管性、炎症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结局 〔1〕,是一类常可导致盲目的严重眼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 ,PVR的启动和发展表现为过度的创伤愈合过程 ,其中包括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炎症反应、细胞移行、增生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瘢痕收缩等。其基本病理过程是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的移行、增生 ,在视网膜前和视网膜后及玻璃体腔内形成膜 ,属于细胞增生性疾病 ,其发生、发展必然与细胞增生的调控失常有关。目前认为 ,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s…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1942年Terry首先提出时根据晚期病例的病理发现,误认为是早产儿胎生玻璃体系统的增生性病变,称之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etrolental fibroplasia,RLF)。Owens检查出生时死亡的早产儿玻璃体并无异常,认为此病变是在出生后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我院5年内一组3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有/无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手术的结果。方法所有病例均施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有/无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内注气,术后头俯位,无其他辅助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只少6个月以上,13眼有ILM剥除的黄斑裂孔术后均己闭合,比较17眼黄斑裂孔无ILM剥除者中14眼术后裂孔闭合(P〉0.05)。5眼2期黄斑裂孔全闭合(100%),3、4期黄斑裂孔术后闭合率各为93%和80%。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最后视力多有进步、特别在2期黄斑裂孔之眼。结论对选择性病例,施行玻璃体切除并用ILM剥除是一有用且有效的治疗黄斑裂孔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未发现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结果。方法5例(5眼)未发现视网膜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应用标准的三通道经睫状体扁平部的玻璃体切割、液-气交换、内引流、眼内激光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前、术后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状态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眼在施行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均获复位,应用对数视力表检查3眼视力增进至少3行,视力不变和减退者各有1眼,后者都有黄斑病变。结论对未发现裂孔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患者联合应用玻璃体切割、液-气交换、内引流、眼内激光和巩膜扣带术治疗,显示有良好的解剖和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临床眼部碱性烧伤的11例治疗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眼部碱性烧伤积极争取时间,彻底冲洗结膜囊,清除残存的碱性物质,控制感染,促进角、结膜组织的新生,应用胶原酶抑制剂及前列腺素抑制剂,预防睑球粘连,施行退翳疗法等,对眼部烧伤组织的的修复和视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生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SP法,检测PVR增生膜和正常尸眼神经视网膜标本中MMP-2、MMP-9和TIMP-1的表达,光镜观察染色结果。结果41例PVR增生膜标本HE染色切片光镜下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成分,它们被大量细胞外基质所包绕。视网膜前膜中以RPE细胞为主要增生细胞,视网膜下膜中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要增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25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MMP-2,11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MMP-9,14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TIMP-1;(2)22例视网膜前膜标本表达MMP-2,3例视网膜下膜标本表达MMP-2,差异有显著性(P〈0.05);(3)正常尸眼神经视网膜标本中未检测到MMP-2、MMP-9及TIMP-1的表达。结论细胞外基质与PVR增生膜的形成关系密切,MMP-2、MMP-9及TIMP-1在PVR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合理地调控MMP和TIMP的平衡,为预防和治疗PVR提供可能性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已知端粒酶活性变化与组织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密切相关,而目前端粒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尚少。 目的: 观察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开放性实验,于2006-12/2007-11在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院实验中心及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无菌条件下采集非血液系统疾病的志愿者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取第3代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二甲基亚砜/丁羟茴香醚(DMSO/BHA)联合诱导法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绘制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荧光及细胞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和尼氏体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 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第3~8代生长较快,第10代以后细胞的生长能力明显减弱。经DMSO/BHA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能够表达具有神经元特征的巢蛋白及尼氏体结构。此外,TRAP-ELISA结果显示诱导2 h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当诱导6 h以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诱导至24 h时,细胞端粒酶活性已近阴性(P < 0.05)。 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知端粒酶活性变化与组织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密切相关,而目前端粒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尚少。目的:观察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开放性实验,于2006—12/2007—11在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院实验中心及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无菌条件下采集非血液系统疾病的志愿者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取第3代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二甲基亚砜/丁羟茴香醚(DMSO/BHA)联合诱导法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主要观察指标:绘制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荧光及细胞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和尼氏体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第3~8代生长较快,第10代以后细胞的生长能力明显减弱。经DMSO/BHA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能够表达具有神经元特征的巢蛋白及尼氏体结构。此外,TRAP—ELISA结果显示诱导2h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当诱导6h以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诱导至24h时,细胞端粒酶活性已近阴性(P〈0.05)。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术后激素性青光眼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遇3例白内障术后局部应用激素不当,引起青光眼,导致失明的病例,为引起同道注意,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告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IFMH)施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PV)手术后的解剖学结果与视力预后。方法 11例手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手术方法为一标准的PPV手术,术中切除后玻璃体皮质,气-液交换,眼内注入15%C3F8气体,术后低头位至少5天。结果 一次手术后11例中有9例(81.9%)获得解剖学的裂孔闭合,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平均0.13(0.02~0.3)增至术后平均0.24(0.01~0.6)(P〈0.01).73%病例获得视力增进,有2例在术后1.5~2年又做了白内障摘除和眼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未见术后视网膜前膜形成及术后黄斑裂孔再裂开。结论 IFMH手术不用辅助剂治疗,大多数病例术后视功能可获良好的远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