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6岁男性患者,下颏肤色丘疹3年伴搔抓后破溃、出血1年。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内,边界清楚,肿瘤团块由瘤细胞束、角囊肿和结缔组织基质组成。初步诊断:微囊性附属器癌。肿物完整切除后随访2年,无复发。重新阅片后修正诊断: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  相似文献   
2.
转录因子FOXO是叉头框基因家族的成员,其编码的FOXO蛋白家族在细胞代谢、增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磷酸肌醇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号通路以及microRNA等参与FOXOs翻译后修饰调节,调控FOXOs转录活性和亚细胞定位。FOXOs可能参与调控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对FOXOs参与银屑病表皮过度增殖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9岁,背部黄褐色丘疹、斑块2年。皮肤科情况:背部正中线右侧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丘疹、结节,部分相互融合成斑块,皮损颜色较周围肤色略加深,呈淡褐色,质硬。组织病理示: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浅层胶原纤维间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成熟脂肪细胞团块,部分区域呈分叶状改变,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浅表脂肪瘤样痣。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由遗传、免疫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研究报道表明银屑病患者常常并发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银屑病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有利于进一步阐明银屑病发病机制以及银屑病的综合防治。该文对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相关性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25岁女性患者,全身黑色斑片25年,斑片上密集覆盖黑色终毛,间有白色终毛生长。组织病理示:真皮表皮交界处及真皮浅中层可见规则的痣细胞巢,真皮上部的痣细胞巢内细胞含中等量色素,真皮中部的痣细胞分散排列,部分细胞含少量色素。诊断:先天性巨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h17细胞活化和增殖相关因子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物质基础与辨证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皮肤科门诊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12例为观察组,11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Th17细胞活化相关因子HLA—DR、增殖因子Ki-67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h17细胞活化因子HLA—DR的表达及增殖因子Ki-67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活化因子HLA—DR及增殖因子Ki-67与银屑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均无相关性(r1=-0.021,r2=0.098,均P〉0.05)。结论Th17细胞活化因子HLA—DR和增殖因子Ki-67在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表达上调,提示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处于高活化状态且增殖活跃,二者可能间接参与了银屑病血热证的发病过程,是银屑病血热证新的物质基础与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又名假腺样鳞状细胞癌、腺样鳞状细胞癌,它是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学上的一种亚型,多见于老年人的面部、耳部、手背等暴露部位,也可发生于口腔、眼结膜及外阴等部位。本文报道1例成功手术治疗高危老龄患者的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临床资料患者,男,91岁。主因右侧颞部肿物3年,于2014年6月18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右颞部出现甲盖大小红斑,反复破溃、出血、结痂,常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4岁,发现左侧锁骨下皮肤一粟粒大小小孔伴液体流出8年余。8年前,患者发现左侧锁骨下皮肤一小孔,挤压小孔周围皮肤可见清亮、略粘稠胶冻样液体流出。小孔下可触及一囊管状肿物,周围皮肤呈正常肤色,无红肿、疼痛、痒等。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未曾做过相应检查,未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匐行疹一例     
患者,男,33岁。因右足背皮疹伴瘙痒15天,于2017年2月13日至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到泰国旅游,曾赤脚在海边游玩,回国后发现右足背部近端出现一约8 cm长的线条状皮损,足背远端近第4、5足趾处出现一约3 cm长线条状皮损,伴瘙痒,夜间加重,皮损末端轻微触痛。随后足背近端皮损向足踝处蜿蜒游走,足背远端皮损向第5足趾内侧蜿蜒游走,每天移动约2~3 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2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方法 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对2例BPDCN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皮损为首发症状.例1结节位于腰背部及左上臂,呈紫红色,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脂肪层大量淋巴样细胞呈弥漫性浸润,浸润区与表皮之间形成无浸润带.例2皮损为左膝关节皮下肿块,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组织淋巴样细胞呈结节状浸润.2例免疫组化均示CD4、CD56、CD123强阳性,Ki-67阳性约40%,MPO、EBER阴性.例1 TdT阴性,例2 TdT阳性.骨髓象均显示:粒系、红系及巨核系增生活跃,分叶阶段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免疫表型均显示:未累及骨髓.血常规均示贫血.例1于确诊2个月后死亡,例2经VDLP及CHOP化疗后皮损消退,并进行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目前状况良好,皮损无复发.结论 BPDCN是少见的常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以迅速生长和高度侵袭性为特征,预后不良,无标准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进行治疗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异体骨髓移植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