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6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与射频导管消融下腔静脉口对其消融终点、狭窄的影响及组织学改变,探讨超声消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1只,随机分成2组:5只行下腔静脉口超声消融,6只行下腔静脉口射频导管消融(在同一个环状面上分别消融5-15个点,力求达到环状消融)。消融3个月后行下腔静脉造影,观察消融处管腔直径的变化,然后行电生理检查,观察消融终点(电隔离)情况,将狗处死,取消融处组织制成切片,行Masson三色染色法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 下腔静脉造影显示:行超声消融的5个下腔静脉口有1个出现轻度狭窄,行射频导管消融的6个下腔静脉口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狭窄。电生理检查发现:超声消融易达到消融终点,且在3个月时仍保持电隔离状态;而射频消融不易达到电隔离,30min及3个月时均不存在电隔离。大体标本显示射频消融术后静脉管壁形成局限、僵硬、形状不规则的瘢痕,且瘢痕间有存活的心肌;而超声消融组在静脉壁形成光滑、均匀、连续的环状损伤。组织学证实射频消融与超声消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及增生,全层肌组织破坏并被纤维组织取代,管壁挛缩,但射频消融组更明显。结论 超声消融下腔静脉口成功率高,狭窄发生率低,且损作简单,是临床上行肺静脉口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较射频消融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经食管超声(TEE)和心导管技术同步检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前、后肺动脉楔嵌压(PCWP)的变化。方法应用TEE检测46例患者OPCABG术前后二尖瓣血流频谱(MVF)和肺静脉血流频谱(PVF),同步应用心导管技术检测PCWP。对术前、术后所测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将PCWP与TEE所测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OPCABG术后TEE测量的反映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指标和PCWP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0.05);MVF与PVF的多数指标与PCWP有相关性(r=0.30~0.76,P<0.01~0.05),其中反向A波峰值血流速度(PVa)、反向A波速度时间积分(VTIpva)及MVF与PVF相结合的指标Tpvadt mvadt、Tpvat mvat与PCWP相关性最好(r=0.75~0.89,P<0.001)。结论OPCAB术后即刻左室功能改善,TEE检测PVF和MVF可用来准确估算PCWP,对OPCAB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2年国内I临床应用Amplatzer或国产封堵器关闭室间隔缺损(VSD)以来,总体结果满意,但部分患者会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严重者最终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检索并回顾分析国内2002年至今文献报告的VSD介入封堵发生的Ⅲ度AVB病例,探讨VSD封堵时发生Ⅲ度AVB的特点及处理。  相似文献   
4.
起搏器皮下囊袋远期皮肤蚀破原因分析及处理(附1例报告)杨欣国,杜日映,谢伯雅,李志立,张利华,薛玉生临床资料我科住院患者,男,52岁,住院号ZIX:B85,患高血压病12年,因间歇发作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昏厥3个月而于1989年10月在右前胸锁...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小影像Koch三角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病人射频消融时应注意的问题 ,右前斜位 30°透视下 ,将最大希氏束 (HBE)电位记录处与冠状静脉窦口 (CSo)处的影像距离容纳不下 3个 8F加硬大头电极者定义为小影像Koch三角 ,对 16例小影像Koch三角的AVNRT病人 ,参照慢径消融法行射频消融。结果 :16例病人中 ,成功消融靶点位于CSo水平以下者 12例 ,与CSo位于同一水平者 3例 ,位于CSo水平以上者 1例。 16例病人经消融后房室传导跳跃现象消失者 14例 ;跳跃现象存在 ,但无心房回波 ,异丙肾上腺素亦不能诱发AVNRT者 2例。上述 12例中有 1例于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 (AVB) ,术后 2 4h发生Ⅱ度Ⅱ型AVB ,出院后随访 3个月未能恢复正常 ,因心率为 38~ 5 0次 /分 ,并伴有脑供血不足症状 ,遂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余病人经过 3.5± 1.2 (0 .5~ 5 )年的随访 ,无AVNRT复发 ,亦无AVB发生。结论 :对于小影像Koch三角AVNRT病人的射频消融 ,应突破常规消融时的区位划分概念 ,主要在CSo前下方寻找并消融慢径 ,并根据放电后反应及时调整消融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对比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犬下腔静脉开口处后静脉壁的近期及远期病理改变,探讨消融术后静脉狭窄的病理机制。方法:对两组共6条杂种犬行下腔静脉造影后分别用射频及超声能量消融下腔静脉开口处,术后30min,4周,12周分别取两组试验犬各1条,重复下腔静脉造影后处死,取被消融处组织制成切片,光镜下观察。结果:下腔静脉造影示射频导管消融组术后30min,3条犬均有下腔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而超声消融组则没有。术后12周时处死的两条犬均有管腔狭窄,慢性期大体标本显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可使静脉客壁形成局限的,僵硬的,形状不规则的疤痕,管壁挛缩,而超声组在静脉内壁仅形成光滑的,均匀的,连续的环状损伤,组织学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及增生,全层肌组织破坏并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管壁挛缩,但射频导管消融组改变更明显。结论: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均可造成血管透壁损伤,术后病理演变过程相似,超声在血管内壁造成的损伤轻微,均匀,呈连续环状,慢性期修复反应较轻,虽有形成管腔狭窄的可能,但较射频导管消融组轻微,且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是较为理想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7.
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旁道的回响效应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23岁,预激综合征(B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旁道定位于右侧壁(T 8:00)。在此处行射频消融,功率54W,通电9S时δ波消失,共消融时间198S。射频消融后行右室起搏,S_1S_1300ms、400ms,V:A不呈1:1逆传。观察15分钟后再行右室起搏,S_1S_1400ms时,V:A仍不呈1:1逆传,δ波未出现。说明旁道正逆传均被阻断,达到消融术终点。术后2h,δ波又出现,并逐渐演变成间歇出现,但无室上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8.
探讨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选择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 1 6例 ,阵发性房颤 1例、持续性房颤 1 5例 ,房颤时间 1~ 1 0年 ,在瓣膜置换术中行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 ,即运用射频探针做围绕 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线性消融及连接消融环最低点与二尖瓣环的直线消融 ,输出功率 30~ 40W ,每次放电时间 45~ 60s ;同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 ;随访 6~ 1 2个月。结果显示 :1例手术失败 ,术后早期房颤复发 ;2例出院后房颤复发 ;1 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 1 2例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成功率 80 %。结论 :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有较高的疗效 ,且方法简单 ,并发症少 ;同时应用胺碘酮能逆转心房电重构 ,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快速识别和治疗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6例Tdp的临床资料、心电图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LQTS)伴发Tdp者3例,获得性长QT间期致Tdp(LQTT)者29例,伴有极短联律间期的Tdp4例。先天性LQTS治疗的重点是使用β受体阻滞剂;获得性LQTT治疗的重点是去除病因,增快心率,纠正心室复极异质性;伴极短联律间期的Tdp治疗的重点是使用钙拮抗剂。结论:尽快获取病史和诱发因素,详细甄别心电图和针对性治疗,对Tdp的快速识别和及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报道1例采用在双大头电极之间放电成功消融后间隔旁道的病例。该例有心动过速病史8年,特殊检查未见心脏结构异常。心电图示显性B型预激。心内标测为连接左房与右室的后间隔旁道。采用常规单大头电极分别在三尖瓣环右房侧、二尖瓣环左室侧及左房侧反复放电均未成功。改用与单大头电极放电相同位置的三尖瓣环右房侧与二尖瓣环左室侧的双大头电极之间放电,功率15W、阻抗98Ω,放电3s后delta波消失,巩固放电至99s而获得成功。此例说明,在单大头电极放电失败后采用在双大头电极之间放电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管射频消融后间隔旁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