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直肠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疾病,恶性程度高,内镜下诊断困难。本文报道了1例直肠黑色素瘤患者的诊治经过,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微细形态的改变来判断Hp感染,以探讨放大内镜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Olympus GIFQ-240电子放大内镜,选取200例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患者行变焦放大观察病变部位胃黏膜的微细结构。结果放大内镜诊断Hp感染与病理组织学及快速尿素酶检测无统计学差异;将放大内镜下集合静脉观察大体分三型,R型与I型或D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两型存在Hp感染;胃小凹分为五型,A型胃小凹为正常胃黏膜,x^2检验证实,C型小凹对应黏膜的Hp感染率高于B型(P〈0.01),其余各型间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E存在Hp感染。结论电子放大内镜对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型超声探头在直肠小类癌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分析26例直肠小类癌病例中27处病变在微型超声探头下的图像特征,根据超声图像上类癌侵及肠壁层次选择EMR、EMRC或外科手术.结果 27处直肠类癌病变中8处病变选择EMR术;17处病变选择EMRC术;2处病变超声内镜下累及固有肌层,选择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切缘均无类癌组织残留,2例外科手术病例术后病理均证实类癌组织侵及固有肌层.结论 微型超声探头对直肠小类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在外科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6例外科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接受床头支气管镜下吸痰,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对灌洗液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96例患者共行灌洗液培养109例次,获得104例次有效病原学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直肠类癌是指发生于直肠黏膜内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作用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结构像癌,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生长缓慢,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仅靠病史临床诊断困难。近年来,直肠类癌的发生有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2年9月到2009年5月间,内镜下诊治直肠类癌78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内镜下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内镜下诊治直肠类癌45例(直径0.3~1.0cm39例,直径1.0~1.5cm6例),病变隆起较明显者行EMR术(19例),病变隆起不明显者行EMRC术(26例);切除后标本送检病理。结果43例抬举征阳性,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回报:42例标本残端无残留;1例抬举征阳性,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回报残端有残留,补做外科手术;2例抬举征阴性,切下标本后,病理结果阳性,补做外科手术;本组病例内镜下诊断准确率100%,内镜下切除根治率93.3%。结论经内镜诊治直肠类癌准确率高,安全、微创、痛苦小、费用低,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Bcl-2和Caspase9的基因表达改变,及其与大肠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Bcl-2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正常粘膜中Bcl-2表面上皮表达阴性,在腺癌组明显低于腺瘤组和LST良性组(P0.05),而LST良性组与腺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别。正常粘膜中Caspase9广泛表达于胞浆中,在腺癌组明显低于腺瘤组和LST良性组(P0.05),而LST良性组与腺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LST良性组与大肠腺瘤组在Bcl-2、Caspase9等基因的改变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样是癌前病变,Caspase-9和bcl-2同样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在大肠肿瘤的恶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内镜治疗70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内镜中心91例70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内镜诊治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91例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全部成功,其中18例因插管困难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所有患者均有胆总管结石,其中1枚结石者48例,2枚结石者19例,3枚或3枚以上结石者24例;取石方法:网篮直接取石13例,机械碎石后取石52例,球囊扩张后取石11例;胆总管放置塑料支架而未能一次取石15例。胆总管结石直径1.4~4.5 cm,平均(1.9±0.7)cm。7例出现出血并发症,应用局部喷洒或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局部电凝方法止血;1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2例患者发生ERCP相关胰腺炎,上述患者行禁食、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抗炎补液等治疗。入组患者无ERCP相关性死亡,89例患者随访6~12个月,2例失访,5例出现结石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形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例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胆总管结石行针形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分为观察组(年龄≥70岁,n=52)与对照组(年龄<70岁,n=45),分别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7例针形刀乳头括约肌切开者,ERCP插管成功率为969%(94/97),高于同期我院常规插管成功率(912%)。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患者性别构成(P=0656)、平均年龄(P<0001)、胆总管平均直径(P=0530)、胆总管结石平均直径(P=080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8%(3/52)和22%(1/45)(P=0621),穿孔发生率分别为38%(2/52)和22%(1/45)(P=1000),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35%(7/52)和89%(4/45)(P=0479),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38%(2/52)和22%(1/45)(P=1000),死亡率分别为19%(1/52)和0(P=1000)。结论针形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作为困难插管的补救措施,在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例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