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及其临床应用的开展、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已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是AMI后全身性反应的突出表现,并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已被证实。本组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AMI并高粘血症30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现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往观念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周,后来发现绝对卧床后可产生许多弊病,心功能恢复不良,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等合并症,致残率高,预后较差,而早期离床,早期按程序进行活动,可使心脏功能得以改善,减少致残率、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运动康复治疗,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及其临床应用的开展、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已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是AMI后全身性反应的突出表现,并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已被证实。率组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AMI并高牯血症30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现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运动康复对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了40例作运动康复治疗的AMI患者(康复组)康复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变化,并与未行运动康复的AMI患者(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运动康复后Q-Tcmax、Q-Td和Q-Tcd(校正Q-T离散度)三项指标均比运动康复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并且患者出院时康复组Q-Td比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运动康复能够降低AMI患者Q-T离散度,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一些患者在术前或术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如何用药物予以控制,是关系到能否进行手术的重要问题。我们曾与麻醉科合作应用利多卡因治疗11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47~66岁,平均年龄54岁。除患原外科系统疾病外,其中术前5例诊断患有冠心病,3例患原发性高血压病,2例患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术前心功能检查均正常,心电图检查只2倒出现单源偶发室性早搏,1例单源频发室性早两。经口服抗心律失常药得到进入手术间后在心电监护下却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频发室性早…  相似文献   
6.
需全麻术的部分手术患者,往往在手术前或术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且较严重,如何用药予以控制,是关系到能否进行手术的重要问题。本人应用利多卡因治疗11例需全麻术手术而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璎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47岁—66岁,平均54岁。除患原外科系统疾病外,其中术前5例诊断患有冠心病,3例患原发性高血压病二期,2例患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5岁,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于1994-01-13入我院循环监护病室。于当日给予蛇毒抗栓酶0.001u/ml,取0.1ml做皮试结果阴性。给予蛇毒抗栓酶1.0u加85%生理盐水300ml静脉滴注。当液体输入约100ml后,患者自诉眼睑肿胀,四肢水肿加重。因病人心力衰蝎,水肿较重,误认为是输液速度过快,只采取了减慢静脉输液速度,第二天当再次输入蛇毒抗栓酶溶液50ml时,病人再度出现眼睑及四肢水肿加重,并伴周身瘙痒红斑等。立即停止输入蛇毒抗栓酶,并给予25%葡萄糖20ml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1h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4—06开始应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以来,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已被普遍应用。体外反搏治疗心肌梗塞及心绞痛疗效是否显著,与精心的医疗护理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我们的体会:①护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要精心细致。体外反搏装置为近年来才应用于临床的,大部分病人对其治疗机制尚不了解,有恐惧心理,不敢接受治疗。少数病人由于恐惧而出现心律失常,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做耐心细致的讲解,并说明由于过度紧张和恐惧造成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负荷加重,促使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必要时用事实说服病人,让其获得心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观察了各期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膜磷脂各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各期高血压组红细胞膜磷脂中神经磷脂(SM),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和SM/PC比值均明显增高,磷脂酰乙醇胺(PE)则显著降低,并且各指标改变与病情轻重有关。提示,红细胞磷脂成分异常通过影响红细胞的性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