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8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高频微针电灼仪治疗24例中重度腋臭患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使用高频微针电灼仪治疗腋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腋臭患者24例,使用高频微针电灼仪(BodyTiteTM)进行单次治疗,治疗前后使用视觉-气味计分量表(VAS)评价腋下气味,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取患者腋下皮肤组织行病理学活检.结果 VAS量表评估显示,24例中22例达到并维持≥12周的症状缓解,平均气味评分下降率(VAS%)50% ~ 100%,1例治疗后12周腋臭复发,1例未获得临床缓解.SF-36量表评估显示,治疗前患者在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领域得分[M(P0~P100)]分别为77.50(62.50~100.00)、66.67(33.30 ~ 100.00)、55.00(48.88 ~ 72.00),治疗后分别升至100.00(62.00 ~ 112.50)、100.00(33.30 ~ 110.00)、68.00 (48.00~ 80.00),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组织病理显示,治疗后22例汗腺导管细胞出现明显变性、坏死,2例出现表皮损伤.安全性方面,1例治疗后出现单侧上肢疼痛,2例出现小面积皮肤烫伤样改变.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7~ 14d.结论 高频微针电灼仪治疗腋臭临床有效率高,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和皮肤镜在基底细胞癌(BCC)术前精确评估中的价值及其与组织病理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3例BCC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36处BCC皮损的高频超声及皮肤镜检查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将病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超声和皮肤镜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 高危型BCC皮损4处,低危型皮损32处。二组间的超声表现重叠大,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点状强回声和后方回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24处(75%)低危BCC病灶局限于真皮层内,4处高危病灶均累及皮下组织,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5例BCC皮损,除了临床易于发现的皮损外,超声可发现临床易被忽略的微小病灶或深度不可见的病灶。高危组和低危组BCC的皮肤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4处高危型BCC均未见轮幅样区域、乳红色无结构区、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或彩虹模式。超声下皮损内点状强回声与皮肤镜下粟粒样囊肿的简单匹配系数为36.1%,表皮层强回声不连续与皮肤镜下溃疡或糜烂的简单匹配系数为75.0%。结论 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可以为术前判定BCC病灶的风险性提供重要信息。皮肤高频超声可显示临床易被忽略的潜在病灶。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活检组织的疾病构成及临床和病理诊断情况。方法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10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9 987例患者,分析组织病理和诊断情况。结果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确诊的皮肤疾病分为33大类,242种。常见的疾病类别分别为表皮肿瘤(2 931例,9.77%)、结缔组织病(2 809例,9.37%)、黑素细胞性肿瘤(2 078例,6.93%)、红斑鳞屑脓疱性皮肤病(1 376例,4.59%)、苔藓样皮肤病(1 291例,4.31%)、变态反应和湿疹类(1 282例,4.28%)及感染性疾病(1 156例,3.86%)等。常见疾病为硬皮病(1 887例,6.29%)、色素痣(1 755例,5.85%)、脂溢性角化(1 136例,3.79%)、湿疹(1 089例,3.63%)、银屑病(881例,2.94%)、扁平苔藓(867例,2.89%)、红斑狼疮(638例,2.13%)、天疱疮(549例,1.83%)和基底细胞癌(501例,1.67%)等。扁平苔藓、大疱性类天疱疮、环状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等的临床诊断不符合率高,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较低。结论 本院皮肤活检组织中表皮肿瘤、结缔组织病、黑素细胞性肿瘤、红斑鳞屑脓疱性皮肤病、苔藓样皮肤病、变态反应和湿疹类占比高。部分皮肤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率低,对此类疾病需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A型肉毒毒素治疗眉间纹引起的皮肤及其下肌层的厚度改变。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26例中重度眉间纹受试者,于注射前及注射后4周、16周,采用50 MHz高频超声检测注射部位皮肤的真皮层厚度,20 MHz高频超声检测皮肤全层和肌层厚度。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Bonferroni法比较受试者注射治疗前后3个时间点超声检测的组织厚度。结果 注射前,真皮层、皮肤全层和肌层厚度分别为(2.01 ± 0.48)、(4.32 ± 0.73)、(4.51 ± 0.67) mm。注射前、注射后4及16周真皮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94,P = 0.199),而皮肤全层厚度、肌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28、24.19,P = 0.020、 < 0.001)。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4周皮肤全层厚度显著增加(4.88 ± 0.93 mm,t = 3.72,P = 0.004),而肌层厚度显著降低(3.82 ± 0.79 mm,t = 4.65,P = 0.001)。与注射前和注射后4周相比,注射后16周时皮肤全层厚度(4.61 ± 0.73 mm)和肌层厚度(4.38 ± 0.90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167)。结论 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改变皮下组织和肌层厚度,高频超声可用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眉间纹的疗效评价及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皮肤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7例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的25处皮损。结果:皮损表现为散在血管模式20处,无血管模式5处;蓝灰色卵圆巢21处,多发性蓝灰色点及小球16处,不典型血管15处,无结构区13处,色素减退12处,线性毛细血管扩张11处,出血/溃疡11处,枫叶状结构10处,螺旋状血管10处,分支状血管7处,乳红色小球7处,红白背景下无结构区7处,逗号样血管5处,乳红色小点4处,轮幅样结构2处。结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皮肤镜常见表现为散在血管模式,蓝灰色卵圆巢及多发性蓝灰色点及小球。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因右侧腰部线状棕褐色斑块10余年就诊于我科门诊。10余年前患者右侧腰部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绿豆大棕褐色扁平丘疹,表面角化粗糙,少量脱屑。10年内皮损缓慢增多融合,排列成线状。患者偶觉瘙痒,可自行抠去表面角化物,但短期皮损复发,无疼痛等其他不适。家族史:患者父亲臀部有类似皮损。患者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查体未见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 APN)、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RBP4)、瘦素(leptin, LEP)3种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0例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作为治疗组, 同时选取在本院健康医学部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均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50 mg皮下注射, 每周1次, 共12次。检测健康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12周血清APN、RBP4、LEP的浓度; 分析两组之间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估治疗组基线血清APN、RBP4、LEP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之间有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果  治疗组基线APN水平[9.73(6.69, 12.37)比(14.25(10.53, 23.28), P<0.001]、LEP水平[0.42(0.17, 2.60)比3.90(1.38, 7.20), P=0.002]较健康对照组降低, RBP4较健康对照组升高[12.29(10.62, 21.33)比9.13(7.36, 15.78), P=0.024];治疗组治疗后APN水平[11.95(8.12, 15.26)比9.73(6.69, 12.37), P=0.027]、LEP水平[2.84(1.04, 9.34)比0.42(0.17, 2.60), P<0.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而RBP4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基线APN、RBP4、LEP浓度均与PASI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论  脂肪因子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慢性炎症过程, 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可能改善银屑病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9.
皮肤结节病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皮肤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和原因 ,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通过对本科 10 a间 32例初诊时拟诊为其他皮肤病者资料的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误诊误治的原因。结果  32例分别误诊为结节性红斑、环状肉芽肿、皮肤淋巴瘤、发疹性汗管瘤、毛囊性扁平苔藓、结核样型麻风、皮肤结核、皮肤平滑肌瘤、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面部肉芽肿、鲍温氏病和皮肤转移癌等 ,经过皮肤组织病理、胸片、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辅助检查 ,最后全部确诊为结节病。结论 本病皮疹的临床表现多变 ,与其他多种皮肤病类似 ,而临床医生又缺乏对本病的足够认识 ,这些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银屑病的患病率欧洲较高约为0.75% ~ 2.9%,亚洲较低为<1%;中国银屑病患病率<0.5%,大陆部分地区的最新数据为0.47%;银屑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银屑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心脏病,年轻患者及病情严重者更易产生并发症、死亡率较高,但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则与病情严重性无关.与普通高血压患者相比,银屑病高血压者更容易患难治性高血压,男性患者并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并发糖尿病的风险则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