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4篇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叶酸是我们可以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种B族维生素。叶酸又是一个老药.多年来.血液科医生用它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妇产科医生建议孕妇适量服用叶酸以保证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随着大家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意识不断增强.一个叫起来有些拗口的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受到了关注,叶酸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于是,这味老药也有些"升温"了。下面就来说说关于这个老药的新话题吧。  相似文献   
2.
目的 (1)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单用或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的保护作用。(2)探讨临床应用G-CSF和EP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大鼠实验:72只大鼠制备局灶性I/R模型,分为G-CSF组(给予G-CSF)、EPO组(给予EPO)和对照组(均n=24),各组又分为1 d、7 d、14 d、28 d,共4个亚组(均n=6)。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面积检测。(2)临床试验: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G-CSF(GCSF亚组,12例)、EPO(EPO亚组,12例)和G-CSF+EPO联合(G-CSF+EPO亚组,12例)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1)大鼠实验:再灌注后14和28 d,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临床试验:治疗后1、7和14 d各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8 d、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治疗亚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或P0.01)。G-CSF+EPO亚组疗效明显优于G-CSF亚组和EPO亚组(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8 d各亚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CSF、EPO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G-CSF、EPO能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症状、减小梗死面积,对大鼠I/R损伤有保护作用。G-CSF和EPO单药或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使用半月板前角缝合器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半月板前体部损伤患者,应用半月板前角缝合器行关节镜下由外向内缝合术。结果50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患者疼痛等症状明显好转。按HSS评分系统,由术前平均(45.2±6.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8.2±5.8)分(P〈0.05)。结论应用半月板前角缝合器对半月板前体部损伤行由外向内缝合术,损伤小,疗效好,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结合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术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结合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术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冲洗时间、VSD使用次数、创面清除及骨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31例患者平均冲洗时间(8.7±3.1)d,应用VSD1—3次,创面清洁,经二期游离植皮或行皮瓣转移闭合创面,所有病例获得创面愈合。随访31例患者,均无感染复发,平均骨愈合时间(9.1±3.4)月。结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结合持续负压冲洗引流术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先作侧脑室切开清除血肿再尿激酶灌洗治疗承症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先作开颅切开侧脑室额角直视下清除侧脑室内血块并止血,再尿激酶灌洗治疗重症脑室铸型血肿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传统的单纯侧脑室穿刺体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洗治疗重症脑室铸型血肿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第1周和3个月后,观察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先作侧脑室切开清除血肿再尿激酶灌洗治疗重症脑室铸型血肿,具有直视下操作、术后疗效好等优点,是重症脑室铸型血肿较佳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以GO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按GOS评分,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14例(87.5%),其中伤后2周内恢复达10例(62.5%)。轻残2例(13.5%),伤后6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经积极、适当的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按照ISO15189要求对两台强生VITROS 3600化学发光分析仪上的相同项目进行比对试验,以评估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分别使用两台仪器对anti-HCV的精密度,准确度进行验证试验,并对临床收集的Anti-HCV阴性10份、阳性10份和弱阳性20份血清样本共40份进行比对试验,检测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台仪器阴性和阳性质控品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5%、4%、7.14%和7.23%,批间精密度分别为9.47%、7.7%和8.04%、7.6%,均小于ISO15189要求的CV(15%),两仪器准确度为100%,质控品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R2 =0.9984,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两台强生VITROS 3600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针对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Ⅰ (TIMP-Ⅰ)融合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从纤维化的肝组织中扩增TIMP-Ⅰ编码序列,产物克隆入pQE31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诱导表达后通过6×His标签进行纯化,用纯化后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常规的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TIMP-Ⅰ原核表达体系,并获得了重组蛋白.筛选出4株能稳定分泌抗TIMP-Ⅰ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免疫球蛋白类型有3株为IgGl类.Western Blot印迹显示这些单抗能特异结合TIMP-1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Ⅰ原核表达体系,并获得了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根据MRI或CT显示梗死灶最大截面长短径分为小面积组(n=56)、中面积组(n=42)、大面积组(n=70);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实验组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4分,n=62)、中度损伤组(4~15分,n=35)和重度损伤组(15分,n=71)。选择同时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SA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Lp-PLA2,循环酶法测定Hcy,对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进行比较,另外分析三者浓度与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实验组SAA、Lp-PLA2和Hcy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浓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5、0.339、0.297,P0.01)。三者联合检测优于单独检测,并且三者浓度随着脑梗死面积的增加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AA、Lp-PLA2和Hcy浓度明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临床预测、诊断及判断脑梗死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