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正腹泻是临床常见急症,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每天排便量超过200 g,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和血便,伴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当腹泻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炎症介质释放时,胃肠黏膜是最先受累的部位,更容易受到损伤引起肠胃炎。临床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粪便水分增加,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血便,检出大量白细胞和脓细胞,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细菌、病毒、真菌、菌群失调、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性喉炎和痉挛性喉炎患儿血清中IL-4、IFN-γ和Ig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6例感染性喉炎、31例痉挛性喉炎患儿入院时(急性期)、出院前(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儿童(25名)血清IL-4、IFN-γ水平;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IgE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感染性喉炎和痉挛性喉炎患儿血清IL-4、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感染性喉炎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低于痉挛性喉炎患儿(P<0.05);恢复期感染性喉炎和痉挛性喉炎患儿血清IL-4、IgE水平较急性期明显降低(P均<0.05),恢复期感染性喉炎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低于痉挛性喉炎患儿(P<0.05)。急性期感染性喉炎和痉挛性喉炎患儿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恢复期感染性喉炎和痉挛性喉炎患儿血清IFN-γ水平较急性期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感染性喉炎和痉挛性喉炎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IL-4、IFN-γ和IgE在患儿免疫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检测IgE水平有助于两种喉炎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特应性体质患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再发喘息的预防作用,及对嗜酸性粒细胞( EOS)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经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数字表法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25例;常规治疗组予毛细支气管炎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外,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2个月。于急性期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2月后检测EOS和TGF-β1水平。结果(1)治疗组患儿6月内再次喘息发作次数(0.67±0.13)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1.2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急性期EOS[(0.72±0.13)×109/L和(0.70±0.13)×109/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16±0.0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急性期TGF-β1[(1.20±0.13) ng/L和(1.22±0.11) ng/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45±0.1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2月后,治疗组EOS[(0.27±0.12)×109/L]低于常规治疗组[(0.36±0.1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GF-β1水平[(1.41±0.09) ng/L]高于常规治疗组[(1.34±0.1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降低特应性体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再发喘息次数并上调患儿EOS和TGF-β1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监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检测15例深部真菌感染重症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并结合临床资料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3例痰液培养证实真菌感染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高于100 pg/mL,经氟康唑治疗后,(1,3)-β-D葡聚糖浓度显著降低.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可用于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感染指标,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收治的151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感染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其感染相关指标等,以200例非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NEU%)、D-二聚体(D-Dimer)、1,3-β-D葡聚糖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均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感染组151例患者中男/女为1.7,平均年龄为(60.1±18.4)岁,住院病死率为42.2%(49/116),本院发病率为42.9/100000/年。151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84例(55.6%)],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5例(9.9%)]和热带念珠菌[13例(8.6%)];真菌合并细菌感染者占45.9%(62/13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病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未表现出获得性耐药。患者标本来源主要为血[38例(25.2%)]、腹水[37例(24.5%)]和腹腔引流液[23例(15.2%)]等。住院科室以ICU[59例(39.1%)]为主,其次为普通外科[22例(14.6%)]和肝胆外科[18例(11.9%)]。患者主要临床诊断为脓毒症[18例(11.9%)]、肠穿孔[15例(9.9%)]、腹腔感染[11例(7.3%)]、胆管癌[11例(7.3%)]和血液病[11例(7.3%)]等32种常见疾病。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中血清1,3-β-D葡聚糖阳性者占66.7%(56/84),该56例患者1,3-β-D葡聚糖水平为266.1(167.0,286.0)pg/ml;CTnⅠ阳性患者30例,阳性率为19.9%(30/151),该30例患者CTnⅠ水平为0.35(0.05,0.24)μg/L。感染组患者感染相关指标(PCT、IL-6、CRP、WBC、NEU%和D-Dimer)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0.70、6.33、7.27、8.50、11.74、8.01,P均<0.001)。结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患者主要见于血流感染和腹腔感染,且部分患者伴CTnⅠ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培养非发酵菌株临床分布及药敏情况,预防医院感染。方法:选取2012-01-2013-12在本院进行血培养的8 245份标本,BacT/Alert3D血培养仪中培养,Vitek compact 2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进行鉴定,K-B法对14种抗生素药敏测定,计算耐药率(%)。结果:8 245份标本血培养阳性率为5.87%,阳性血培养非发酵菌株阳性率为0.485%,占阳性标本的8.26%。40株阳性血培养非发酵菌株临床分布前三的科室为血液科、消化内科和ICU,平均血培养时间(14.74-34.80)h,1例荧光假单胞菌除外。40株阳性血培养非发酵菌株检出前三的菌株分别为铜绿假单包菌、不动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不动杆菌药敏实验中,耐药率最低的3种抗生素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和米诺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4.29%、25.00%和33.33%。假单胞菌属药敏实验中,耐药率最低的3种抗生素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为4.55%、4.17%和44.17%。结论:非发酵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表现为较低的耐药率,适合血培养阳性非发酵菌临床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的RMPP患儿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吸氧、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7 d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3个周期。观察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入院时、治疗1周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两组患儿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2.89、2.96,P<0.05);治疗前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t=5.27,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32/33),高于对照组的85.3%(29/34)(χ2=4.12,P<0.05)。观察组在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欣快感,1例出现面部潮红,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RMPP可有效减少体温恢复时间,提高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布鲁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临床特征和感染指标,为布鲁菌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收治的18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诊断方法、基础疾病和并发症。以200例非细菌感染者作为阴性对照,对18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感染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心粒细胞百分比(N%)]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8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中男性152例,女性55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9.00±12.23)岁,本地区年发病率为36/100000。诊断方法中病原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和临床诊断分别为27%(51/187)、44.92%(84/187)和40.46%(76/187),病原菌培养以血培养为主24.6%(47/187),平均培养时间为(80.86±20.46)h,且血培养阳性瓶全部为需氧瓶。入组187例布鲁菌病患者常见基础疾病有糖尿病(8.57%、16/187)、乙型肝炎(9.09%、17/187)和胆囊炎(12.83%、24/187);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腰椎病变(49.20%、92/187)、颈椎病变(10.70%、20/187)和膝关节病变(8.02%、15/187)。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WBC、NEU%、PCT和CRP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03、0.444、0.414和0.703;当CRP≥1.965 mg/ml时,敏感性为0.589,特异性为0.676。结论布鲁杆菌感染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可通过临床特征、微生物学培养、血清学检测和CRP检测等手段诊断,常并发骨关节病变,需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G-脂多糖检测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对本院诊治的TBI患者和非TBI患者进行血浆G-脂多糖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分析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治疗前后血浆G-脂多糖水平的变化。结果 TBI患者G-脂多糖检测阳性率(33.33%)高于非TBI患者检测阳性率(13.34%,P0.05)。与治疗前检测结果相比,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抗感染治疗后血浆G-脂多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G-脂多糖阳性TBI患者继发感染病原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感染类型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结论 G-脂多糖检测可用于TBI患者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止遗方联合西医治疗小儿夜间遗尿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92例夜间遗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应用缩泉胶囊进行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儿止遗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遗尿次数、睡眠深度等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遗尿次数、睡眠深度、次症、舌脉等中医证候评分及症候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症候评分及总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的遗尿次数、睡眠深度、次症、舌脉等中医证候评分及症候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评分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77.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均耐受良好.结论 小儿止遗方联合西医治疗小儿夜间遗尿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