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冬五花片(组方:刺五加、冬虫夏草、银花、板兰根)治疗3个月后其肝组织纤维化的变化。17例全部男性,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阳性,18~48岁。治疗前后均有肝活检标本。肝组织标本作连续切片,常规制片分别作组织病理学(HE染色);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纤维联结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分级与分期诊断依据Scheuer氏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弓形虫感染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动态变化。 方法 将54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成年大鼠随机分成9组,其中8组每鼠腹腔注射经纤维素-11(CF-11)纯化的活弓形虫速殖子悬液2 ml(2×105/L)。分别于弓形虫感染后1、3、7、14、28、35、42、60 d时取大鼠外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ELISA检测外周血IFN-γ、TNF-α、IL-4动态变化。对照组腹腔注射2 ml生理盐水。 结果 T淋巴细胞亚群CD8+水平在感染弓形虫后3 d(14.22%)、7 d(14.93%)、14 d(16.08%)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23.08%)(P<0.05),至感染后28 d恢复正常水平,而CD4+水平在整个感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IFN-γ和IL-4水平在感染后第7 d分别升高至6.73 pg/ml和6.91 pg/ml(P<0.05),至感染60 d仍高于正常水平;TNF-α至感染后28 d(14.37 pg/ml)及60 d均高于正常水平(10.81 pg/ml)(P<0.05)。 结论 弓形虫感染后大鼠外周血CD8+水平一度降低,28 d后恢复正常,CD4+无明显变化,IFN-γ、IL-4和TNF-α均高于正常水平,但出现时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冬五花片(组方:刺五加、冬虫夏草、银花、板兰根)治疗3个月后,其肝组织纤维化的变化,治疗前三种纤维均示增生,从汇管区向肝实质伸展,肝实质坏死区、小叶周边区亦示增生,纤维连接蛋白混杂于纤维组织中。治疗后10例示肝组织炎症减轻、坏死范围缩小或消失,7例无变化。随着肝组织学进步,三种纤维及纤维连接蛋白均示吸收,尤以治疗前病变较重者为著。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与肝内炎症、坏死程度有关,而冬五花片具有调整免疫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保护肝细胞促进肝脏修复作用,因此,有促进纤维组织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与预后关系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与预后关系的随访严家春刘健虎马勇裴波陈文笔解放军123医院病理科安徽省蚌埠市233015SubjectheadingshepatitisB/pathology;hepaticartery/pathology;hepaticve...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肝内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田瑞霞,左鲁生,马勇,刘健虎,严家春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文16例,分为两组,即B超引导组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1.8岁。4例ALT活性高于正常。除1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有Ⅲ°腹水者外,其余7例在肝内往...  相似文献   
6.
7.
8.
慢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国外有报道,国内未见报道,本院收治一例3年内5次发作,报告如下: 女性,22岁。病人于1982年12月,1984年5月,9月,1985年10月先后4次因反复发作性发热、皮肤紫癜,抽搐、昏迷住院治疗。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血小板减少,尿常规:蛋白卅,颗粒管型卅、白细胞和红细胞均廾。每次发作经输血和地塞米松治疗,病情迅速缓解出院。本次发病10天于1985年12月7日入院。查体:T36.7℃、P124次/分,BP110/70。恍惚状,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皮肤见出血点,于出院第二天出现两次抽搐,后进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分级分期病变的动态变化。方法 用随访肝活检方法,对103例乙型肝炎患者首、未2次肝活检标本作了分级(G)和分期(S)病变的动态观察。结果 在慢性(包括肝硬变)期,G病变好转者占56%,病变加重者占16%,与G相比,S病变好转者占40%,P<0.01,加重者占38%,P<0.001;表明在乙型肝炎的病程中,肝实质炎症的坏死较易修复,而增生的纤维组织降解则较慢,38%患者其病变有变坏趋势。在急性期G,肝细胞坏死程度最具有预报价值。结论 我国方案G检测肝实质变性坏死变化较灵敏,Knodell方案G能检测出组织学无变化音的动态变化,笔者提出用S分值检测纤维组织的动态变化较客观。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炎的诊断分类是一个热门课题。1968年国际上首次提出慢性肝炎的诊断分类时对其病因、发病机理还知之甚少,经过26年的实践、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病原学、病理学及治疗学方面知识。随着这些发展,文献中又出现了不少新的名称,乃至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1968年方案日益显露出它的不足与缺陷。经过数年酝酿,1994年6月在墨西哥坎肯举行的世界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