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实验利用表面肌电图收集躯干旋转肌群的肌电信号,加以处理分析,具体研究偏瘫患者腹内斜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腰竖脊肌、胸竖脊肌在躯干等轴旋转动作中的改变,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重偏瘫患者10例,轻偏瘫患者8例,正常人7例,收集双侧腹内斜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腰竖脊肌、胸竖脊肌在放松坐位、左旋45°位、右旋45°的肌电信号。结果: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背阔肌三组之间比较重偏瘫患者健侧肌肉向健侧旋转(GRG)与正常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偏瘫患者患侧肌肉向患侧旋转(BRB)有较正常人减少的倾向(P=0.229)。三组之间腹内斜肌比较重偏瘫患者与正常人的GRG、BRB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人、重偏瘫患者、轻偏瘫患者的双侧腹外斜肌、腰竖脊肌、胸竖脊肌的GRG、BRB等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人背阔肌及腹内斜肌在躯干向同侧旋转时表现出较大的主动性,腹外斜肌及胸大肌、腰竖脊肌及胸竖脊肌在旋转中未表现出方向上的主动性。与正常人比,重偏瘫患者双侧背阔肌及腹内斜肌肌电活动降低,且均未表现出方向上的主动性。轻偏瘫患者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重偏瘫患者与轻偏瘫患者腹外斜肌、腰竖脊肌及胸竖脊肌在旋转中的表现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正中神经的F波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肢体的F波变化特点. 方法按Brunnstrom分级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3组,即第1组36例,第2组23例,第3组21例.19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运用肌电图学的方法,检测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对照组双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第1组(BrunnstromI~II级),无论在动态还是静态下,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的F波参数均明显降低,低于健侧肢体和对照组(P<0.05),而健侧肢体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第2组(BrunnstromIII~IV级),静态情况下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的F波参数明显增高,高于健侧肢体和对照组(P<0.05),而健侧肢体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情况下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的F波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患侧与健侧差异无显著性;第3组(BrunnstromV~VI级),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的F波参数明显高于健侧肢体和对照组,其中波幅增高明显(P<0.05),出现率也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后运动模式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一个异常运动模式的过程,它包括患侧和健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部位对患者的摄食-吞咽功能障碍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预测摄食-吞咽功能及其恢复可能提供依据.方法 对卒中单元901例患者按脑卒中部位进行分组:脑干组、双侧半球受损组、单侧半球受损组及脑干+半球受损组,在其进食前行吞咽困难的筛选,如确定存在摄食-吞咽障碍,则行吞咽功能评估,并由康复医师及言语治疗师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出院时再次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 卒中单元患者急性期摄食前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3.1%,其中脑干组80.0%,双侧大脑半球受损组75.6%,单侧大脑半球受损组17.7%,脑干+半球受损组87.5%.康复治疗后,卒中单元患者仍有7.8%存在摄食-吞咽障碍,基本都发生在脑干组、双侧半球受损组及脑干+半球受损组.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常并发摄食-吞咽障碍,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大部分患者可安全进食,但卒中部位位于双侧半球、脑干或脑干+半球的患者摄食-吞咽功能恢复欠佳,与单侧半球组相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卒中单元收治的患者主要是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患者,病情重,特别是卧床病人或老年患者居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摄食一吞咽困难,这种状态的患者即使轻微误咽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摄食吞咽训练时,必须随时警惕发生吸人性肺炎和窒息。Terre等曾对脑卒中后患者肺部感染进行统计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是否合并吞咽困难将207例卒中患者分为2组,分别评价入院时及康复治疗2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ADL分级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康复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ADL分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ADL的恢复程度比较,差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病灶分布以双侧病灶及脑干病灶为主。结论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差,是否合并吞咽困难可以作为评价卒中患者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左右半球损伤后情绪情感异常的不同表现、可能机制,以期能为临床上大脑损伤患者的心理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康复中心脑损伤患者51例,分为左侧脑半球损伤组(左脑损伤组)26例和右侧脑半球损伤组(右脑损伤组)25例,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试,最终对HAMD总分、各分项得分及选项差异进行归纳、分析及总结。 结果左脑损伤组患者在抑郁总分及抑郁情绪、有罪感、自杀等15个分项目方面较右脑损伤组患者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右脑损伤组患者在日夜变化、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偏执症状等3个方面较左脑损伤组患者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脑半球的偏侧化效应也表现在情绪情感方面,左右两侧大脑损伤后的抑郁表现不同,因此在临床上左右大脑半球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预后评价、心理干预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卒中单元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影响脑卒中后摄食-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摄食-吞咽障碍患者是否做进一步的康复训练、静脉营养、鼻饲、胃造瘘或环咽肌扩张术治疗等处理提供依据。方法:由言语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和康复医师共同合作,对卒中单元每位患者进食前都进行摄食-吞咽困难的筛选,如确定有吞咽困难,选择其中意识清晰、病情稳定、能够遵循简单指令者,对其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咽反射、舌运动、声音改变、自主咳嗽、中枢性面瘫等检查。共588例脑卒中患者入选本研究。由作业治疗师对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师给予摄食-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出院时再次进行吞咽能力评估。以摄食-吞咽障碍患者是否存在认知障碍、舌偏瘫、舌上举困难、单侧或双侧面瘫、自主咳嗽减弱、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及进食后声音改变等临床表现为观察指标,探讨诸多因素对该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认知障碍(X1)、舌偏瘫(X2)、舌上举困难(X3)、双侧面瘫(X5)、自主咳嗽减弱(X6)、咽反射消失(X8)及进食后声音改变(X9)均为摄食-吞咽障碍患者预后不良(吞咽困难未愈=1)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详细查体及评定,可以协助判断摄食-吞咽障碍的预后,且为临床治疗摄食-吞咽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评定和康复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评价及干预方法进行综述。MCI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简易精神量表(MMSE);美国国家神经失调和脑卒中协会(NINDS)及加拿大脑卒中网(CSN)联合设计的3种测试(包括60min、30min、5min的测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类测试法等。其中MoCA具有简短、实用、有效的优点,但还没有中国人群大样本调查的常模。而MCI的干预方法很多,但仍停留于试验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未出血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大脑退行性变化所致老年性痴呆(SD)已成为危害老人健康及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对痴呆仍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痴呆患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