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本文综合分析了传统及现代的中药复方功效研究思路与探讨方法的特点,探索性地提出立足中医原创思维,从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方能揭示中药复方的功效。复方的配伍不仅是"君臣佐使"和"药物七情"理论下的中药功效的配伍,也包括复方中药的药性配伍。药性中的气、味、归经的配伍才是中药复方配伍的核心,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不能偏离药性配伍。明确以药性配伍为复方功效研究的核心,寻求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这是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上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以干姜、白术、黄连、薏苡仁、茯苓5 种不同药性、归脾经为代表的中药对肝郁脾虚证动物 模型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有何不同。方法SPF 级雄性KM 小鼠,连续2 周通过“夹尾刺激”方法制备“慢性束 缚刺激诱导型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同窝未经刺激的小鼠作为正常组。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 和给药组,给药组分别给予干姜、白术、黄连、薏苡仁、茯苓5 种药物水提液灌胃。观察动物外观表征和行为 学,3 周后解剖小鼠,测定刺激性气体硫化氢(H2S)、氨气(NH3)的浓度,并采用测序16S rDNA 对小鼠肠道菌 群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动物便溏情况和次数明显增加,粪便中NH3 的浓度明显升高并 伴随菌群失调。与模型组比,“五性”归脾经的常用中药干预组刺激性气体的水平有所降低,其中白术和茯苓 抑制NH3 浓度升高的作用最明显(P<0.05)。从模型中主要菌群种属角度上看,茯苓组肠道菌群可以得到明 显改善,白术组和薏苡仁组次之,干姜组和黄连组肠道菌群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5 种不同药性的归脾经中药 对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肠道微环境改变的逆转程度不同。茯苓组的菌群结构改变后最接近正常小鼠肠道菌群比 例,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白术组和薏苡仁组对于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较弱,干姜组和黄连组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胃消胀片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叶酸组和健胃消胀片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其他3组大鼠采用雷尼替丁水溶液灌胃联合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饮用法制备胃癌前病变模型。成功造模后,相应给药治疗7周。记录造模及给药期间大鼠体质量变化,观察胃部大体观并进行病理评分,测定脾脏、肝脏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胰高血糖素(GC)含量,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法观察胃组织黏膜层厚度,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胃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实验期间体质量增长慢,胃部大体观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脾脏系数和肝脏系数...  相似文献   
4.
许仕杰  黄海阳  吕东勇 《新中医》2021,53(24):225-229
中医药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传播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宣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目前中医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困境,认为我们需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通过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大中医药的科研投入力度,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积极利用中国中医药的品牌效应,加强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流动,提升中国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探讨干姜、白术、茯苓、薏苡仁和黄连对正常小鼠菌群多样的影响。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干姜组、白术组、茯苓组、薏苡仁组和黄连组,每组10只。然后给干姜、白术、茯苓、薏苡仁和黄连水煎液分别灌胃后,通过16Sr DNA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寒凉性药物要比其他药性的药物在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方面,表现与正常组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难治疾病。董明国教授研究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学术思想20余年,基于何炎燊的遣方用药规律,提出溃疡性结肠炎食毒致病论。董教授认为食毒内蕴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病因,贯穿疾病的始终。他总结了消食解毒,理脾消痈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则,并基于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机认识及治法,创建了消食解毒理脾方,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黄芩汤的潜在活性成分(OB≥30%,DL≥0.18),采用Swiss数据库预测其作用靶点;与Disgenet数据库获得的UC疾病靶点相映射,得到黄芩汤治疗UC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黄芩汤-活性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使用David数据库对黄芩汤的作用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得到黄芩汤治疗UC关键靶点58个;甘草苷(Liquiritin)、甘草吡喃香豆酮(Licopyranocoumarin)、黄芩黄素(Baicalein)、黄连碱(Coptisine)、汉黄芩素(Wogonin)、鲨烯(Supraene)等可能是黄芩汤治疗UC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作用于ESR1、PTGS1、PTGS2、PTPN2、ABCG2等靶点,参与转录调控、低氧反应以及药物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Ras-PI3K-Akt通路、Ras-PI3K-Akt-HIF-1α通路、NF-κB通路及MAPK-PI3K/AKT通路等发挥治疗UC的作用。结论黄酮类化合物在黄芩汤抗UC的作用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调节炎症通路及干预炎症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黄芩汤抗UC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