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布托啡诺 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外腔注入小剂量吗啡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术后镇痛方法,它简易、安全、效果确切,但其较高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影响术后镇痛的质量和水平。布托啡诺(Butorphanol)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通过对脊髓κ受体的激动作用而产生脊髓镇痛,而作为μ受体拮抗药,对μ受体兴奋引起的恶心、呕吐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布托啡诺、吗啡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与副作用,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产妇清醒,无痛苦地迎接新生命的诞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我院自2000年以来,开展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产妇施行无痛分娩,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射频热凝联合盘内外单次注射胶原酶与射频热凝联合盘内外两次多点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52例,射频热凝+盘内外单次注射胶原酶;B组54例,射频热凝+盘内外两次多点注射胶原酶;分析两组治疗后13 d、3月和6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变化、治疗后3月的椎间盘突出物指数(IDH)变化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13 d、3月和6月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术后疼痛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9、2.83、2.91;2.78、2.87、2.94,P均<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6、2.35、2.20,P均<0.05);两组治疗后3月的IDH均比同组术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6、2.84,P均<0.05)。且B组治疗后3月的IDH和突出物缩小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0.83、2.20,P均<0.05)。 B组治疗后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结论相比射频热凝联合盘内外单次注射胶原酶,射频热凝+胶原酶盘内外两次多点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松闭环注射系统(Close-loop Muscle Relaxant Injection System,CLMRIS)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传统经验对照组(经验组);AEP闭环肌松注射系统组(CLMRIS组),每组50例。在入室、诱导即刻、插管、切皮、进腹、探查、关腹、缝皮、意识恢复、气管拔管、出室11个时间点观察生命指标,记录肌松药总量、诱导苏醒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CLMRIS组在缝皮时、意识恢复、气管拔管时、出室时各时间点RR及SpO2无统计学意义;经验组意识恢复、气管拔管时、出室时间各时间点RR及SPO2均降低。两组肌松计数、TOF值比较,CLMRIS组T3-T8时较低(P〈0.05),T9-T11时较高(P〉0.05)。两组患者插管时间、肌松药总量、拮抗剂用量、诱导苏醒时间比较,CLMRIS组均降低(P〈0.05),两组比较CLMRIS组Copper评级、麻醉医生满意率、手术医生满意率均升高(P〈0.05),术中体动反应率降低(P〈0.05)。结论:肌松闭环注射系统应用于全身麻醉可极大程度上减少肌松药用量及不良反应,提高了安全性,适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of bladder tumor,TURBT)常出现闭孔神经反射而引起大腿内收肌严重痉挛,影响手术进行,甚至造成膀胱壁穿孔或盆腔血管损伤.作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辅以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黄修鸿  金瑛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1):1548-1549
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药物选择以镇静药加镇痛药为主,但呼吸循环抑制及术后宫缩痛常难避免。作者对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麻醉剂用量。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的择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 A 、B 、C 、D 4组,A 、B 、C 、D 组在 B 超引导下分别使用0.250%、0.375%、0.500%、0.750%的罗哌卡因30 mL 进行麻醉。观察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变快,镇痛维持时间更长,其中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与0.250%的罗哌卡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0.375%以上浓度的罗哌卡因在 B 超引导下对老年人行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晚期癌痛患者居家多模式镇痛服务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桐乡市第一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20例家居多模式镇痛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人组前均经阿片类制剂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组(112例)和B组(108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吗啡和其他药物,观察期采用M.D.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评分及疼痛分值。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差值和MDASI评分差值均呈明显的偏态分布。不同用药组间疼痛评分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735,Pz=-13.334,P结论 晚期癌痛居家多模式镇痛患者短期镇静治疗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且吗啡联合镇静药对居家晚期癌患者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吗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患者自控吗啡镇痛治疗难治性晚期癌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镇痛提供依据。方法将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采用蛛网膜下腔置管套装,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并置管,外接镇痛泵( PCA),采用首量+连续+自控模式给药。记录并观察患者疼痛程度( VAS)评分、吗啡用量、血压、心率、呼吸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13例患者治疗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自动出院终止治疗。镇痛时间10~31天,治疗前患者VAS评分(6.2±1.4)分。药物用量治疗前9例硬膜外吗啡用量为(15.1±4.5)mg/d,7例静脉吗啡用量为(31.6±8.5)mg/d,全部患者改用蛛网膜下腔用药后吗啡平均用量为(1.4±0.3)mg/d。结论晚期癌痛患者采用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具有应用药物剂量小、安全等优点,可作为晚期癌痛治疗又一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