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23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层黏连蛋白(LN)和IV型胶原蛋白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床病例资料齐全的SACC 78例,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R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EGFR、PCNA、LN和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SACC中EG-FR基因扩增率(69.2%)与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1.8%)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且EGFR、PCNA、LN、Ⅳ型胶原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EGFR、PCNA表达水平间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LN蛋白、Ⅳ型胶原表达水平间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EGFR基因在SACC中明显扩增,EGFR、PCNA、LN、Ⅳ型胶原蛋白共同参与SACC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患儿父母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社会支持状况的关系。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8例白血病患儿父母共56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与国内常模比较;同时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并比较不同社会支持状况下,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差异。结果:白血病患儿父母的焦虑和抑郁总体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并且获得社会支持越少者,其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越高。结论;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缓解患儿父母的负性心理,并给予全面的支持和照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景模拟联合案例分析法在新护士岗前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非同期对照法选择2018年新入职护士91名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新入职护士93名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观察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施情景模拟联合案例分析法。比较两组新护士在岗前操作培训考核总成绩、操作考核条目得分及岗前操作培训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操作考核总成绩、考核条目得分以及岗前操作培训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景模拟联合案例分析法对新护士岗前操作培训效果优于传统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新护士岗前操作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干预,包括健康知识教育干预,饮食干预,生活行为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以及随访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FPG、2 hPG、HbAlc以及TC四项代谢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躯体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者四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各组数据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为干预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指标,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眼科住院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秀芳 《护理研究》2005,19(1):117-118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卫生宣教相比,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灌输,而是有助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的手段。为满足病人健康教育需求,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将健康教育融于护士职责,促进护士角色由单纯照顾者向教育者、管理者转变,我院制定了标准人院教育计划、住院教育计划和出院教育计划,以指导护士根据病人的需要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液肿瘤患儿父母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儿父母焦虑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和应对方式量表,随机抽样调查2002—10/2003—1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98位血液肿瘤患儿父母。结果:血液肿瘤患儿父亲和母亲的状态焦虑得分(52.56&;#177;11.07和60.75&;#177;16.87)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t=6.90,15.69;P均&;lt;0.01);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焦虑得分(56.43&;#177;4.67)高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43.32&;#177;4.79),差异有显著性(t=13.45,P&;lt;0.05);农村父母得分160.16&;#177;10.26)高于城市(53.11&;#177;9.76),差异有显著性(t=3.32,P&;lt;0.05);患儿父母积极应对得分(31.11&;#177;2.75)与焦虑呈负相关(r=-0.913),消极应对得分(8.83&;#177;1.03)与焦虑呈正相关(r=0.872)。结论:血液肿瘤患儿父母存在较高焦虑状态,且与文化程度、地域有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者焦虑程度轻,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者焦虑重。  相似文献   
8.
ngjiazhoumicrocirculationduetocerebofotherfactors.Alternativeacupunctu目的:分析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推导出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疗效方案。方法:①选择2002-01/2004-01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其中脑血栓形成48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均自愿接受规范化针刺治疗。选用30号华佗牌毫针,于每日14:00左右开始针刺治疗,每穴均按相关要求取得相应针感。同时常规西药治疗。②考察毫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4个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的主次作用,同时考察了上述4个因素的各3个水平[针刺时机:病程1~10,11~20,21~30d;选穴配伍:头穴、体穴、头体穴(头穴指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视临床表现可加取相应头穴;阴经体穴指“醒脑开窍”法穴组,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副穴为极泉、尺泽、委中。阳经体穴指“上下配穴”法穴组,主穴为上闪电、下闪电,配穴为臂中、足三里。瘫侧刺为单纯针刺瘫痪侧体穴和致病梗死灶侧头穴,健侧刺与之相反,健瘫侧交替刺为两者的交替);刺激量:轻刺激量、中刺激量、重刺激量(轻刺激量:隔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00次/min,行针次数为2次,行针间隔10min,留针20min,15次为1个疗程;中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50次/min,行针次数为4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重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3次,头针捻转250次/min,行针次数为6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针刺部位:健侧刺、瘫侧刺、健患侧交替刺]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③应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脑梗死针刺疗效的4因素3水平搭配组合方案与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针刺时机、刺激量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非常显著,针刺部位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亦起到非常显著地作用,选穴配伍因素在临床获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不大。在脑梗死患者病程10d内针刺疗效优于10d后针刺;重刺激量和中刺激量手法疗效优于轻刺激量手法(P<0.05),重、中刺激量手法间则差异不明显(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优于单纯健侧针刺(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与单纯瘫侧刺、瘫侧刺与健侧刺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梗死病程10d内,采用重刺激量手法,健瘫侧交替针刺,可实现对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相对最佳的改善作用。结论:在脑梗死病程10d之内,采用中重刺激量针刺法,健患侧交替针刺有关腧穴,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优于相应因素的其他水平,健瘫侧交替针刺治疗,可较好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9.
2000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了32例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在护理中,我们总结出作好心理护理,积极处理皮肤粘膜的损害,减轻胃肠道反应,预防感染和出血,作好出院指导,是保证患儿顺利完成化疗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40例(A1组: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A2组: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中年糖尿病患者40例(B1组: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B2组: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中年健康人20例(C组)组,均于入院第三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及PAgT。结果B1组及A1组的血清VEGF水平及PAgT明显高于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A2组较A1组血清VEGF及PAgT的水平明显增高,B2组血清VEGF及PAgT较B1组增高亦具有统计学意义。A2组较B2组血清VEGF及PAgT水平明显高,差别具有显著性。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与PAgT具有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早期即有血管内皮损伤,发生血管病变时则增高更为明显。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组织缺氧引起微循环障碍,但老年糖尿病的PAgT与血清VEGF水平高于中年糖尿病患者,这是由于衰老激活了PAgT、刺激血清VEGF分泌。糖尿病患者PAgT与VEGF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r=0.653,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