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因为其位置较深,在桥脑小脑角夹角处,周围有脑干(桥脑)、小脑、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第5-12颅神经)和椎动脉、基底动脉、岩静脉等重要结构,因此该部位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基本上与上述结构的损伤影响其功能有关.桥小脑角常见的肿瘤为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胆脂瘤(上皮样囊肿)等,该部位的手术并发症基本相似,这里以听神经瘤为例,简述手术可能遇到的一些并发症,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局部动脉内灌注重组葡激酶和重组链激酶对脑血栓的溶化效果及对出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制成18只幼猪急性血栓性脑栓塞模型,4小时后分3组,2个实验组自颈内动脉灌注重组葡激酶(0.2mg/kg)或重组链激酶(3×104U/kg),对照组自颈内动脉灌注5%葡萄糖;脑血管造影观察血栓是否溶化;并测定凝血系统指标。结果:2个实验组在用药后1.5小时血管再通均高于对照组,葡激酶组在0.5和1.0小时的再通率高于链激酶组(P均<0.05)。葡激酶组对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影响小,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的幅度小于链激酶组。结论:重组葡激酶及链激酶均能溶化脑血栓,但前者溶栓效果较好,且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动静脉畸形(CAVM)栓塞治疗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分析11例栓塞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CAVM的病例资料,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栓塞后,CAVM血管腔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炎性反应,部分被栓塞的血管腔内可见再通。栓塞治疗后的新生内膜中OPN及α-SMA呈阳性染色;畸形血管团周围组织中发现异常微血管,其内皮细胞PCNA阳性染色率高,且VEGF呈阳性染色。畸形血管周围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指数(19.6%±8.4%)高于对照组(10.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栓塞材料引起血管呈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适度的血管反应有助于管腔闭塞;栓塞治疗后畸形血管周边有微血管增生现象。  相似文献   
4.
国内溶栓治疗脑梗塞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智勇 《医学综述》1998,4(1):36-38
<正>脑梗塞主要由来自颅外的血栓栓子或脑血管局部血栓形成阻塞脑供血动脉所致,治疗的重点是溶栓.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UK)、链激酶(SK)等溶栓剂在实验动物模型及临床上进行了研究,认为及时溶栓治疗能使阻塞血管再通、减少脑梗塞体积、恢复神经功能,但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等仍未解决,目前国外正进行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化研究.本文就国内溶栓治疗脑梗塞的现状作简要综述.1 实验研究国内溶栓治疗脑梗塞的实验研究在90年代后才开展,模型制作的方法与国外相似,多采用体外形成的血栓经颈内动脉(ICA)注入颅内栓塞脑供血动脉或开颅用化学方法损害血管壁致使局部形成血栓.谌氏(1993)取大鼠自体动脉血10ul在室温下自然凝固,碎成100~200urn的大小;颈外动脉逆行插管,头端位于ICA开口处,注入栓子1小时后,自ICA内灌注 UK(1.2万 U/kg,2.0万 U/kg),治疗前及治疗后 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5小时分别测局部脑组织  相似文献   
5.
报告2例胼胝体AVM(其中1例多发)的27个病灶。5个位于膝部,4个位于膝部,18个位于压部.供血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其次是大脑后动脉的脉络膜后动脉等分支,24个AVM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作了全部切除,术后能正常生活达88.5%.无死亡,并对胼胝体AVM显微外科切除手术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脑动静脉畸形伽玛刀治疗后的组织病理研究(附5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脑动静脉畸形(CAVM)经伽玛刀治疗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对5例CAVM伽玛刀治疗后的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并用α-SMA、PCNA、OPN及VEGF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伽玛刀治疗后CAVM血管病理变化包括内膜增厚,管壁增厚、玻璃样变,管腔狭窄至消失等。玻璃样变的管壁或闭塞的管腔可见管腔的再通。OPN、PCNA在表现为早期放射反应的动脉管壁中有强表达;1例标本见内皮细胞PCNA及VEGF阳性染色的网状毛细血管样血管。结论放射治疗后CAVM血管中层的VSMC增生,部分转变为合成表型。VSMC的迁移、增殖和变性是伽玛刀治疗后CAVM进行性血管病理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骨桥蛋白在人脑动静脉畸形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血管组织及其在放射、栓塞治疗后血管病理变化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CAVM病理标本及对照组10例内减压手术所获脑组织血管中OPN的表达。结果26例无术前治疗史的畸形血管组织中22例有OPN的表达,主要见于CAVM的静脉部分,在粥样硬化样病变的动脉处也有表达。对照组脑组织的血管中未见OPN的表达;有伽玛刀治疗史的5例中,2例在早、中期放射反应的动脉中可见OPN的明显表达;在经历栓塞治疗的11例中,7例在新生内膜组织或异物巨细胞中有强阳性表达。结论人CAVM血管组织中多有OPN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适应于适应血流动力学状态而具有的血管重塑的表现,并可能在放射及栓塞治疗后的血管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和迁移与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栓塞、放射治疗后的病理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我们研究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重组骨桥蛋白(rhOPN)对体外培养的CAVM的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秦智勇 《医学文选》1999,18(5):752-75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手术已发展为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由于广大的白内障患者是农民,经济状况欠佳,而上述方法花费较高,且不利于下乡手术,针对这种情况,我院于1997年7月~1999年7月,在放大镜下行白内障人工晶体值入术38例,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城乡低收入居民中各类白内障患者38例共40眼。男24例,26眼;女14例,14眼。年龄16~84岁,平均60.35岁,右眼20例,左眼18例,双眼2例。其中老年性白内障28例30眼,并发性白内障2例2眼(1例为青光眼术后,1例为陈旧性脉络膜炎),外伤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10.
秦智勇  陆章敏  梁志坚 《广西医学》2010,32(11):1352-1354
目的对比研究表面麻醉和球周麻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索理想的白内障手术麻醉方法。方法对178例(192眼)白内障患者行非超声乳化术,其中92例表面麻醉(观察组),86例球周麻醉(对照组),观察两组在麻醉效果、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术后视力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术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优于传统的球周麻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