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唯一针对过敏性疾病病因治疗的治疗方法[1],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变应性鼻炎及哮喘的治疗,多项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已证实免疫治疗的疗效[2-4]。但是变应原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致死性的不良反应。本院自2011年7月成立儿童脱敏中心开展 SIT 疗法以来,至2014年4月已经有39例进行脱敏治疗,现对 SIT 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今后治疗过程中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定量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所幼儿园2 208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反复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2 208例学龄前儿童共诊断出反复呼吸道感染522例(23.6%),上呼吸道感染265例(12.0%),下呼吸道感染397例(18.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哮喘、过敏史、初次使用抗生素年龄6个月、母乳喂养时间6个月和母亲体质量指数(BMI)值每增加3 kg/m~2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哮喘、过敏史、初次使用抗生素年龄6个月和母亲BMI值每增加3 kg/m~2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反复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0.833和0.841(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有较高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哮喘、过敏史、初次使用抗生素年龄6个月、母乳喂养时间6个月和母亲BMI值每增加3 kg/m~2是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定量列线图模型可以较好指导医师早期识别高危儿童,并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3.
祝凤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3):1120-112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变态反应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1]。绝大多数发病在5岁以下,80%发生在3岁以下的幼儿,以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水肿、膜样蜕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淋巴结肿大为表现,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冠状动脉瘤形成。部分病人可有消化、呼吸、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病变。本院近5年来收治川崎病患儿6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川崎病住院病人69例,其中男47例,女22例;0岁~3岁48例,3岁~5岁12例,≥5岁9例。1.2临床表现所有…  相似文献   
4.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唯一针对过敏性疾病病因的治疗方法,但是变应原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出现致死性的不良反应。本院自2011年7月成立脱敏中心开展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疗法(SCIT)治疗,至2012年12月已经有32例患儿接受脱敏治疗,现对32例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将SCIT过程中发生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治疗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为今后SCIT治疗实践时避免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儿川崎病69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凤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120-112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变态反应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绝大多数发病在5岁以下,80%发生在3岁以下的幼儿,以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水肿、膜样蜕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淋巴结肿大为表现,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冠状动脉瘤形成。部分病人可有消化、呼吸、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病变。本院近5年来收治川崎病患儿6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